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同谋山地旅游大发展 共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 2020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活动综述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山地,是重要的地表形态、生态系统和生活空间。世界上75%的国家拥有山地,山地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11月18日,2020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在贵阳开幕,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山地旅游疫后重塑的思路、目标和路径,凝聚会员智慧和行业力量,同心助力疫后山地旅游复苏与振兴。


  开启可持续的二次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山地旅游方兴日盛。2017年,由中国发起的全球首个以山地旅游为定位的国际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以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发展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为宗旨,总部(秘书处)永久落户贵州省贵阳市,会员来自世界5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共155个团体和个人。成立4年来,联盟始终践行宗旨、聚焦主题,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正日益成为山地旅游标准制订发布平台、资源投资合作平台、产业发展研究平台、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以及供需两侧的桥梁。



  疫情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人员流动被按下“暂停键”,旅游业作为对外界环境高度敏感的产业,受影响首当其冲,全球旅游人数和收入呈断崖式下降。


  “因为新冠肺炎,在过去几个月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就新形势进行评估,而这次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联盟主席德维尔潘在年会开幕式的线上致辞中表示,未来几年,游客将优先选择在自己的国家旅游,同时乡村和山地符合广大民众对回归自然、更多地了解野生动物、当地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需求。



  德维尔潘认为在这种新趋势下,旅游业应该更加重视山地旅游创新的必要性,将发展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模式,与管控下的游客流量相结合。这意味着小规模的建设,既避免噪音和污染,又尊重当地传统,接近自然。因此,旅游业的第二次发展,应是可持续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纵观历史,旅游业一直与危机相伴,但从未倒下。每一次成功的应对都是经验的累积,每一次经验的积累都会助推产业迭代升级。疫后旅游业的振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面向未来的转型和升级;不是简单的从头再来,而是产业模式的创新和重构。


  “我们在这里可以与其他山地国家携手并行,加强知识和技术分享方面的协调合作,以确保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来自尼泊尔的驻华大使马亨德拉·巴哈杜尔·潘迪信心十足地说。


  立体呈现山地旅游时代价值


  密集论坛阐述山地价值,丰富活动呈现旅游新格局。



  在18日举行的“后疫情时代国际山地旅游发展之路”主题论坛和2020“世界名山对话”论坛上,邀请到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以及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秘鲁、西班牙、智利、日本、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的专家学者和名山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结合山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产业现状和疫后变化趋势,深入探寻后疫情时代全球山地旅游发展方向;分享山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和经验,探讨后疫情时代全球名山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地旅游是以山地为载体,人类在山地的基础上进行度假、观光、户外运动、康养、文化探寻等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行为。作为全球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旅游已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减贫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情之后,人们的旅游观、安全观都被重塑,分析疫后旅游业发生的转变,应从供给端提供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历史交汇期,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促使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变革,并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旅游行业,改变旅游者的旅游观念、时空观念和出行方式、组织方式。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认为,疫情对全球旅游业造成了空前的影响,但随着国内疫情好转,旅游消费信心正在恢复,产业创新动能集聚,国际合作的全新格局也正在形成,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山地旅游发展体系。



  传承山地文明理念,展示山地旅游文化的丰富性和体验性。17日至20日,2020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世界名山与贵州山地旅游对话”摄影展、“山地旅游文化空间展”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总部开展,让人们从中感受山景神奇魅力的同时,激发起敬畏自然、崇尚文明、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形成了国际与贵州的文化互动的良好交流。


  巨大市场吸引企业分享红利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山地铸就了贵州独特的风骨、最美的乡愁,也为发展山地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今时今日,开门见山的贵州人,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浸润着山地文化的血脉。



  近年来,随着贵州大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率先出台《外来投资服务和保障条例》以及系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政策举措,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明显。与此同时,3600万常住人口与每年的数亿人次游客,在贵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后疫情时期,贵州加快推动旅游业复苏振兴,通过在全国率先有序开放全省旅游景区,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旅游企业纾难解困,发放文旅消费券等举措。10月,全省接待游客860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1.3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0.6%、80.5%,充分展现出贵州旅游的强大韧劲和潜力。



  在17日举行的“助力贵州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座谈会上,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玉广认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贵州将着力“文旅  ”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新场景,综合引领国内新消费、担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持续擦亮“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时机已到,短版尽消,优势发挥。”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分会会长魏小安的眼里,贵州的山地旅游需要特色推进,下一阶段应重在智慧旅游、人才、机制的软环境建设上。


  世茂集团副总裁唐鸣说:“我们有个梦想,就是在贵州如何把我们的酒店和贵州的大桥结合,让客人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世界级的大桥景观,同时,游客在旅途中也能够看到我们的酒店,希望能够在贵州打造有品质的作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赵相康

编辑 杨羽

编审 周文君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