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小屉“蒸”出脱贫志 | 开阳县紫兴社区居民姚静

1.jpg


  “您好,这是您要的包子,请慢用。”“您好,找您5块钱,请慢走。”每天清晨,在贵阳市开阳县紫兴社区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我的小笼包子店都会准时开门迎客。


12.jpg


  别看只是一辆小推车,一个小摊位,一笼小包子,它改变着我的人生。


  我是开阳县花梨镇高坪村人,搬迁前一家三口居住在一栋不足80平米的房子里。由于房子年久失修,每到夏天,就是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全部都用来接过雨水。想到这些,连脸上的笑容都是苦涩的。


  那些年,我跟着丈夫四处奔波,进厂,打小工,帮馆子,什么都做过。儿子出生以后,为了照顾孩子,我们夫妻就回了老家。由于没工作,没有收入,我就和丈夫租用别人的土地种庄稼和蔬菜,拿去集市售卖,可是一年下来,除了全家吃的用的,没有一分剩余。


  2017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我们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易地搬迁进城不仅可以免费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每个人还有几千块钱的补助。


  高大的楼房,整洁的街道,家门口就是学校,出门就是菜场,面对那么好的新生活,我却一度迷茫了!家是有了着落,可城里一棵葱,一粒米都要自己掏钱呀。 


  得知情况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入户给我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时,给了我出了一个主意:蒋家寨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附近还有一些常住的居民,进进出出的人,有很多都会在外面吃早餐,小区里没有一家经营小笼包子的店铺。


  “对,卖小笼包!”我心中不由得一阵雀跃。


  做包子,是一门技术活。为了做好小笼包子,我特意去找了一家包子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我的包子铺终于开张了。


  说是包子铺,其实就是一辆小推车,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擀皮,和面,蒸包子……差不多六点出门,每天卖50余笼。热天的时候,我还附带经营凉粉和冰粉。


11.jpg


  这几年,国家政策太好了,不但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很多关怀,更是在就业创业上给我们出谋划策。专门设立了“小吃一条街”,让我们有了固定的摊位。


  有了我在家做生意带孩子,老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经常会去附近的工地找点活,有时候也承包一些零散的磁粉或水电的装修。这样下来,全家每天的收入几乎都在800元左右。


  因为为人热情,我还被推选为楼栋长,平常不做生意的时候,配合居委会的同志一起给楼栋的居民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宣传资料,入户走访,以及协助处理矛盾纠纷等。因为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家的生活变好了,现在,我也要尽我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身边的人。只有大家都好了,这里才是大家真正的家。



  宋志荣

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狄良军

编辑 张婷

编审 周文君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