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脱贫故事】跨县搬迁,我在这里找到了“亲人”丨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搬迁群众秦再科

sonates.jpg


  新中街道的松源社区是一个热闹的地方,这里集中安置着易地扶贫搬迁群众322户1383人,其中跨县搬迁安置95户410人。我,就是其中一员。


3.jpg

桃源社区


  我叫秦再科,老家在务川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正是《出山记》里的石朝乡。2017年6月30日,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我们一家人搬到了新蒲新区新中街道的松源社区。从那时起,我们搬出那个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穷山窝,来到了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新都市,住进了管理有序、干净整洁的小区。

  作为一个60年代出生的普通农民,我挨过冻、受过饿,也跟着大家发展过农业产业,但始终都过着吃玉米、啃红薯、住木房的日子。

  我的老家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们出行都是靠走路,直到2017年村里规划修建公路。我们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水稻无法适应气候环境停止了生长,只能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我家有四个孩子,两个老人,我和妻子守着家里的六、七亩地,辛苦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


2.jpg

和家人合影


  2017年初,乡里的工作人员到我家里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虽说人越老越舍不得离开家乡,但看着年幼的孙子,我实在是不希望将我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穷传给他们,于是我和妻子在第一次摸底排查工作中就签了志愿书,选择了新蒲新区。

  搬家那天,政府为我们准备好了家中所需的一切。领导还根据我们的年龄、学历、身体健康状况等,为我们送来了聘用书,自此,维生的工作也有了着落。住进了小区以后,我才发现,社区医院、超市、幼儿园都有,小区门口就是公交车站,离家不到2公里的地方就是小学和初中。


4.jpg

在小区做志愿者


  来到小区,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邻居们都是“亲人”,大家都互相照顾。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园林师,妻子和儿子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孙子在新区二小上了学,一家人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

  回首已经走过的57年,我是一个平庸的人,出生在贫困的山窝窝,穷尽一切都在和贫穷作斗争;而同时我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我们一家人终于脱了贫、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想,易地搬迁后的日子会更加美好的,就像这秋季里熟透的苹果一样香甜!


  通讯员 包福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锦群 整理

见习编辑 梁珍情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周文君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