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驻村要“住”进群众心坎里︱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驻村第一书记章娜

sonates.jpg


  我叫章娜,驻村前是大方县水务局的一名财务人员,主要负责资产管理和出差单审核等财务工作。2018年3月,组织选派我到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月,我背上行囊,离开刚满1岁孩子和古稀之年的父母,来到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开展驻村帮扶。

  龙场村位于对江镇政府驻地西部,距大方县城20公里,辖11个村民组,居住着汉、白、蒙古、彝、穿青等民族,属高中山浅切割和中切割缓坡丘陵谷地,冲沟纵横,土壤以黄壤和沙土为主,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属二类贫困村。


2.jpg

走访群众


  到村后,我对村里贫困群众进行挨家挨户走访,和他们唠家常,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谁家养了多少鸡,谁家有几头牛,我都摸得一清二楚。空闲时间,我积极学习上级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文件精神,上网浏览各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做好驻村工作日志。经过3个月的摸爬滚打,以及村支两委的密切配合,我从一名扶贫新兵成为业务能手,为自己在龙场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驻村就是要和群众“交心”,除了“救急”,更要“挖穷根”,要从群众的视角去看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政策和信息。


  贫困户胡德昌于2019年在大方县人民医院住院,出院时费用共计五千多元,个人支付一千多元,他不理解,觉得没有真正享受到贫困户的医保政策。针对这一问题,我多次去胡德昌家中了解情况,又专程去医院医保科了解医保政策规定,将了解到的国家相关政策第一时间告诉他,他听了解释后很满意,高兴地说:“你们是为民解忧办实事的工作队,我们愿意和你们说掏心窝的话,谢谢你们了!”多次奔波,既了解和宣传了国家的有关政策,又详细为贫困户答疑解难,我觉得我的辛苦很值。


3.jpg

看望慰问群众


  驻村就是要解群众之难,要从群众的视角去看问题,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4月,贫困群众胡德林和胡德军两兄弟为一级危改房所属权产生矛盾,我带领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前往两兄弟家,在听取组长胡从平讲述矛盾缘由后分别与胡德林和胡德军及其家属进行个别谈话,积极沟通,摸清两家对解决该问题的想法后,拿出解决方案与两家进行协商,最终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见证下,两家签下分房协议,在两家人的感谢声中圆满地解决了本次矛盾纠纷。


  今年65岁的李发群是对江镇龙场村村民,因为早已过了外出务工的年纪,想要在村里谋一份工作,村里便介绍她到食用菌基地务工。现在,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天出来就有70元的务工收入。“自己赚的钱自己用,要硬气得多。”正在食用菌基地忙着分拣菌棒的李发群笑嘻嘻地说。

  两年多来,我看到不甘贫穷落后的龙场村村民主动找出路,谋发展。村支两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发展经济,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住房、医疗多方面的保障。此外,通过全省劳动模范胡索文精神引领,村民自身发力,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过去,先辈们用锄竿挥写不朽的春秋冬夏,让满眼荒芜变得生机勃勃。

  如今,承载着先辈们的勤劳恩泽,后人用科学的方式在漫山青翠下耕耘着新的希望。


1.jpg

龙场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群众在采收滑子菇


  今年7月份,龙场村凭借良好的森林资源成为产业试点“排头兵”,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一期规划实施种植赤松茸、香菇、滑子菇等市场热销的食用菌100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出物、出资、出技并以订单销售稳销路,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充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目前,龙场村林下食用菌基地累计用工900余人次,发放劳务费6万余元。产品主要以鲜菇、腌制品、干货等销往省内外以及香港地区,预计今年首批鲜菇产值可超6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建华

见习编辑 梁珍情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周文君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