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脱贫故事】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 黔西县水西街道黎明社区居民潘华平

20201115131945_62072.jpg


  “当年那是真叫惨,我们在莲城大道、水西园等工地包砖背,一层楼一分钱一块砖,二层楼一分五一块砖,每天辛辛苦苦下来,有30来块钱的收入,比娶媳妇还高兴”。


  “家里穷得连煤都烧不起,只好天天到山上去拾柴来烧,周围的人家也基本都是这样”。

  “没有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们就是拼死拼活,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20201115124103_38235.jpg


  说这话的潘华平夫妇,是水西街道黎明一组的精准贫困户。谈到现在和过去的生活相比,夫妇俩感慨万分。

  今年43岁的潘华平,是黔西县水西街道黎明社区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勤劳踏实,因为缺乏资金,家里以前只能养三四头猪,最高时也不过10头。后来,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他大胆从九狮信用社贷款5万元,用于扩大规模。这种被大家称为“特惠贷”的低利率、低成本贷款,是政府扶贫部门联合农村信用社针对贫困户推出的信贷服务,3年期政府扶贫贴息支持。有了这一笔资金,潘华平充满了信心,2018年,他家共养殖39头猪、8头牛,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不仅一举摘掉贫困帽子,还带动了周围潘庆军、陈国均等贫困户脱贫出列。

  当然,对于潘华平来说,生活的巨大变化固然可喜,但最让他有成就感,觉得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奔头的还是今年就读黔西一中的大女儿潘沙沙,以599分的好成绩考上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成为这个贫困家庭的第一个大学生。


20201115124148_14043.jpg


  “真的非常感谢蔡书记,是他的努力和劝导,让我们夫妇能够在子女教育上看得更远,坚持得更长久。”

  潘华平口中的蔡书记,是县委组织部选派到黎明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的蔡军,也是他家的结对帮扶干部,下派之前是黔西一中的副校长,作为在教育一线奋斗了近30个春秋的老同志,他深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道理,“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教育脱贫立足当下又惠及长远,既“雪中送炭”又“授人以渔”,正所谓“培养一个,致富一家,影响几代人”,因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必须靠教育。

  正是这样的扶贫理念,让潘华平一家受益匪浅,除大女儿外,二女儿潘庆羽目前就读黔西三中,发展势头也非常不错。

  “在班上的成绩经常是前几名,说以后考大学,要超过她姐姐”。潘华平的妻子金碧仙乐呵呵地说。

  对于未来的日子,潘华平夫妇毫不掩饰兴奋之情。


20201115124209_87215.jpg


  “2017年房子盖了二层后,一直没有机会好好装修,等找个时间,就把房子装修一下,咱也像城里人那样,好好享受一番生活。”


整理 蔡军 范晖

  编辑 刘娟利

  编审 杨仪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