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我庆幸参与了驻村扶贫丨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红心村驻村第一书记邱月华

邱月华(中间)和村民一起修路


  我叫邱月华,今年52岁,曾任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红心村驻村第一书记。


  在时代楷模黄大发的家乡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有一个村叫红心村。我在红心驻村二年零三个月,每每想起,总会心头一热,那山,那村,那路,那风,那些淳朴的欢笑,时常浮上眼帘。



  2015年初,我初到红心村,在走访中,我了解到红心村地势高,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有石门、上寨、沙坝等几个村民组。当地石漠化严重,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丰沛的降雨在丰水期流向低地或溶洞,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长期以来,老百姓以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村民还吃“屋檐水”、或小水窖里臭水。天干时节,需走几公里的山坡羊肠小道下到低洼河谷去背水,很是辛苦。因此,在当地流转着这样一句话:“天上下雨地上流,雨停水干民发愁”。


  一定要解决村民缺水的现状,我暗下决心。


  我走访发现,在红心村石门组与枫香镇交界的公路附近有一个天然的陷坑(村民叫落窝凼),一股清泉涓涓涌出,常年不断,经有关部门检测分析,水质达到人饮标准,能够解决400人以上的饮用水,可引到村寨解决村民饮水难题。


  经预算,饮水工程需要投入18.82万元,我又协调了 遵义市环保局、播州区城投公司共同帮扶出资金总计20万元。


  冒酷暑,穿荆棘,踩线、挖沟、抬水管、焊钢管……我和群众们的干劲也越来越大,累了,就地躺;饿了,啃馒头;每次穿着好的衣裤、鞋子进山,返回时就是破鞋烂衫,每个人几乎都遍体鳞伤。那四个月,真的是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奋战4个月,清澈甘洌的泉水,终于流进了238户村民的水缸,村民的笑容比蜂蜜还要甜!他们说,跟着共产党,好日子没得讲。


村民家里通上了自来水


  要想富,先修路,解决了村民的“救命水”,我又把目光订到了那条泥泞狭窄进村通组公路上。


  修建公路,这需占用土地,我一家一户的走访,很快和村民打成了一片,解决了占地问题。


  说干就干,我带领党员、村干、村民实地考察路线,在村里忙前忙后,有时饭也顾不上吃,实实在在的在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村民们看在眼里,也暖在了心头。为了把这条村组路修得更好,我协调国土项目资金260多万,路长5000多米,国土资源部高度评价:难度最大,进度最快,质量最好,形象最佳通村道路。



  半年后,公路修建竣工了,村民无不欢心鼓舞,顺着一条条蜿蜒盘旋的通组公路,几分钟可以闻到几十户村民炒菜的香味,村民的猪儿也“坐着”汽车销售出山。


邱月华在播州区平正乡驻村期间,带领村民们修通的山间致富路


  俗话说:“靠山吃、靠水吃”,路通了,我又带领村民发展山间种植产业,经过一个冬季,栽种了5000多亩青脆李、玫瑰李。还与茅台镇酒厂签订协议,每户村民又种植了红高粱,并对村民房屋进行了危改、装修。我通过这种“以短互长”的产业发展思路,使村民收入大大增加,村寨漂亮了,村民自信心也增强了。


  目前的红心村,清洁干净的乡道,青瓦白墙的民居,郁郁葱葱的脆红李,篝火欢腾的农家乐,“小荒村” 蜕变成美丽的“小康村”。


村民送锦旗感谢邱月华(前排左二)


  驻村,让我见证了奋进圆梦。见证了高速路出口至石头城大道的修建通行,见证了贫困户的脱贫增收和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喜悦和幸福,见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到15万元的飞跃。


  驻村,让我品读了最美乡愁。晚归悠远的牛铃,寂静的夜晚,偶尔的狗吠,让我时常想起故乡的老屋。喜欢上和淳朴村干部、村民一起聊天、一起劳作,他们给了我心灵的种子和生根发芽的力量。


  驻村,让我积淀了党员初心。我的脸晒得更黑了,脾气却变得温和了。我变得更加土气,但是接了地气。我觉得,回到群众中,尤其是回到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中,是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我庆幸,我参与了驻村扶贫,我把初心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却给了我鱼水情深的幸福。


  最难忘,清泉乍出尽欢颜。最难忘,大雪纷飞夜访贫。最难忘,半碗土酒醉真情。


  那一声声“邱哥”的呼喊,常在耳畔萦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姚强 潘树涛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