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脱贫故事】“非遗”技艺放异彩 致富不忘苗乡人丨绥阳县苗族药枕致富带头人王信梅

sonates.jpg


  我是绥阳县苗族药枕“非遗”文化传承人,从艺白苗贴布绣、白苗药枕制作技艺30余年,擅长制作苗族刺绣、药枕、灸疗垫、苗药制品等。凭着一双巧手,我通过开办苗药加工企业,把这些传统“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村里80%以上苗族老乡脱贫致富。


微信图片_20201113143123.jpg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白苗家庭。家中共有十一姊妹,排行老九,故又唤作“王九妹”。我生长的地方,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绥阳县太白镇太平苗寨,那里居住着70多户苗族同胞,一座座高山屏障,几乎将村子隔绝尘世,行者道阻且长,居者家徒四壁,时常不通水电,曾经贫困落后之状,令人心颤。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绥阳县太平村太平苗寨计划发展特色脱贫产业——苗族刺绣。然而,寨子里的人大多外出,老人居多,谁能带这个头?

  “王九妹最合适,她四五岁就学刺绣,很熟悉这门手艺,现在经济上也宽裕,做人刚直,有号召力!”迟疑之际,一位村民的建议得到大伙儿一致认同。


  苗绣苗药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主要依靠家族传承。明清时,我的祖辈曾是太医,后躲避战乱,由云南大理迁居太平苗寨。我现属太平苗寨赵王王氏家族白苗九支系,是家族苗绣苗药技艺第十七代传承人。

  我很快投身到发展苗族刺绣的事业上。用早年打工积攒的资金,买了刺绣所需的原材料,聘请几名会苗族刺绣的妇女,在一间小厂房内简单“开了张”。

  我从小酷爱苗医苗药,深得父亲技艺真传。然而,在坚守住传统手艺命脉的同时,我也时常思考,当前市面上的苗绣产品已经成熟,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答案是创新。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打电话向我咨询苗家药枕调养肩颈的事情,使我灵光一现。

  我说:“祖辈靠苗药治疗了这么多人,自己也精通苗族刺绣,何不将苗药与刺绣结合起来?”

  说干就干,经过反复对药枕进行商品化的制作尝试,在寨子妇女们的帮助下,第一批结合苗寨刺绣的药枕出炉。

  为了做好苗绣产品,我走遍了全省学习取经,回来后把苗绣和祖祖辈辈留下的苗药技艺进行组合,做成了人体外用型调理型产品——苗药枕,用于改善人体颈椎头痛头昏和耳聋耳鸣等症状,还能帮助睡眠。


微信图片_20201113143157.jpg


  在太白镇电商站的帮助下,苗药枕产品很快得到了北京客商的青睐,这给了我很大鼓舞。接着,我带着团队四处跑展览会办展销,没有打出知名度,就免费送去给顾客试用。

  在绥阳县诗乡广场展销会,签下10多万元订单;贵州“非遗”文化展销会,100多万元订单找上门;六盘水“非遗”文化展销会,绥阳县苗药产品一“展”成名……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让一件件具的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创作品”赢得市场认可。

  2016年,我注册成立了遵义九苗益草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发展,研发出刺绣药枕、刺绣药腰带、刺绣药垫、足浴粉等10余个产品,对治疗肩周炎、颈椎病、妇科病、痔疮等20多种常见病症有很好疗效,并申请了3项专利,公司年产值达800多万元,实现年销售利润100多万元。

  2018年10月,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在绥阳县举行,我们的苗族药枕药垫作为文创旅游纪念品馈赠外国诗人、来宾,让绥阳苗族药枕药垫和白苗文化走向世界。2019年,苗族药枕制作技艺、苗绣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指尖技艺”再度锦上添花。

  多年来,为满足公司发展,寨子里以打猎为生的男子变成了采药农,村里更多苗家女变成了绣女。公司按照原材料大山供应、工厂生成加工的模式,让昔日封闭、贫困的78户258位苗寨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23名太平苗寨和枧坝镇尖山苗寨村民在公司稳定就业,每月约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今年国庆期间都未放假,白天夜晚加班完成订单,有广州订制的1000个枕头,贵阳订制的5000个座垫,还有茅台酒厂封坛的刺绣片和年会的围巾,至少有300万元以上订单产品。虽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订单同比有所减少,但下半年经济复苏,公司“苗族药枕药垫”等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依然走俏市场,10月底“追平”去年同期销售额。

  这些年,我一直稳扎稳打,婉拒很多项目资金,坚持依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企业的未来。公司成立以来,把苗家传统刺绣、苗医苗药与现代化经营理念相结合,不断创新康养系列产品,思考着让苗家农民变工人,让家乡生态变“生意”。

  今后必将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线下苗枕苗垫康养体验店,带动更多经济困难的同胞们加入苗家刺绣这个大家庭,传承好非遗文化,共同致富奔小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

见习编辑 梁珍情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杨仪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