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村里来了“岁娥”丨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网格员石庆慧

20201106124935_63556.jpg


  在文学路上,我一直称石庆慧为兄弟。她被黎平县文联派去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当网格员,常和我聊起网格员的苦和乐。我对她说,去农村滚打一番,或许会积累诸多素材,对以后的创作大有帮助。


  她常常谈起村里的事:今天去了某某五保户家了,去某某孤寡老人家了,又处理张三屋地基的事情了,主动帮助村民干农活了,帮助村民培训联系就业了等等。

  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走村串户,熟悉路边的每一株植物,熟悉贫困户家里养着的那条小狗的脾气,以至于后来天黑了不用手电筒都能走回村委会办公室。

  摸清贫困户基础信息,弄清致贫原因,指导发展产业,解决发展问题,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地落实和“三率一度”考核指标验收,这是她的主要工作。除了这些,走村串户还有更快乐的事情:她去的时候偶尔带些酒肉,村子里的贫困户大多好客,非得邀请她一起吃顿饭表达感谢,这倒像是走亲戚,一来二往她的酒量也慢慢长了。

  一个作家还能干这么多事情?我能感受到她去村子里这段时间以来,骨子里的确发生了变化。兄弟说在村寨里还得协调邻里纠纷等等鸡毛蒜皮的大小事,有时自己也变得婆婆妈妈。没办法,群众事情无大小,这些都是工作,更何况她自己也十分乐意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贫困,像一个魔咒缠绕在村民心中,年轻人纷纷告别乡土,外出打工。选择外出打工,其实他们内心有太多的彷徨和无奈。八十年代的乡村曾经热闹非凡,从而衍生了八十年代的乡村文明,那时看个电影、召集村民搞个公益活动,一声喇叭,村民可以把村委会办公室挤满。而现在这种程度的文明被打破,新的乡村秩序还没有重新建立起来,只有在过春节那几天,萧条的村庄才有些许热闹。春节之后,年轻人作鸟兽散,村庄再度孤寂。

  这一群年轻人,正好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再也找不到童年。农村经济一直相对萎靡,传统的小农经济越来越赶不上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城市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很多打工的机会,各种加工厂、建筑工地、保安、保洁等行业,大部分都是由农民工作为主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年轻一代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农村空心化,这是中国的贫困农村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年轻人的流失,导致了整个村寨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极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庞大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中国大多数贫困村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牺牲。

  兄弟帮扶的村是典型的侗寨。一次督察组去,问村里的五保户知不知道村里的网格员是谁?那个七十来岁的五保户说知道,他说不就是“岁娥”嘛!“岁娥”用当地的侗语来讲是蜘蛛网的意思。这个可爱的老头把网格员等同于蜘蛛网了,没错,网格员就像蜘蛛编织的网一样,把网格员、贫困户、广大的农村人紧密地联络在一起。

  村子的年轻人外出,年轻的网格员却走了进来,村子里来了年轻的“岁娥”。是的,和兄弟一起去的几个网格员被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岁娥”。当下,有千千万万的驻村帮扶干部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农村,他们在编织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兄弟帮扶的吝洞村是一座美丽的侗族传统村落,在硕大的中国地理版图上,基本上找不到这个比邮票还小的村寨,它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这里全村有386户1691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59户712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1.66%。这种小却能折射整个历史背景下的某些偶然和必然,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这个侗族村寨表现了怎样的角色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和驻村第一书记在多方努力下,先是成立了村级合作社——黎平永通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动员6户农户自筹资金38万元,加上乡镇匹配的扶贫资金85.8万元,同时引进黎平县青江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贫困户吸纳进合作社来抱团发展。目前,2万平方米的天麻种植,覆盖贫困户106户,己实现分红。


整理 姚友本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