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一坨牛粪引发的嬗变丨镇远县委组织部罗国超

脱贫故事(适客户端).jpg


  “罗队长,卫生员和陈世芬吵起来了,你和支书快来劝一下……”


  接到镇远县羊场镇金盆村李子坪组组长陈朝国紧急电话后,我立马叫上村党支部书记田兴斌往李子坪赶。


  那是2018年盛夏,至今回想起来,都能记起空气中弥漫着的牛粪味。


  赶到陈世芬家门口,我们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水泥路上糊满了牛粪,卫生员杨政宝和贫困户陈世芬正挽袖叉腰,怒目相对,唾沫横飞地对呛着。


  “田支书,遇到陈世芬这种‘癞皮狗’,我这个卫生员无法搞了。你们来得正好,看看他家牛乱拉的屎,给他讲了要么管好牛,要么自己扫掉屎,他就是不听,还威胁我要打人!”杨政宝用扫帚指着陈世芬控诉。


  “你才是‘癞皮狗’。牛自己要拉屎,什么时候拉、在哪里拉,我管得了吗?再说我家牛拉屎习惯拉在我家门口,又没拉在你家门口,要你多管闲事!”陈世芬不甘示弱地大声回击。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和田支书踩着牛粪冲到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并劝解,才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拳脚。


  “要解决问题就得从改变牛的习惯开始。”回到村委会后我们召开了会议,我想起了“破窗效应”的道理,提出这个意见,大家都哄堂大笑,觉得这不可能。


  “你们驻村工作队要是能让他家牛改变在那拉屎的习惯,我杀只大公鸡感谢你们。”李子坪组组长陈朝国调侃地说。


1.jpg

罗国超(左一)走访群众


  第二天清晨,我和工作队来到陈世芬家,动员陈世芬一起清扫牛粪。我们找来铲子、锄头、竹扫帚、手推车、水桶等,把长期累积、被车轮带得到处都是的牛粪全部清扫干净,以此做个示范。


  “真是没得事干,来帮他家扫牛粪。”围观群众不下十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笑话我们。


  经过近两小时的奋战,我们运走了烂牛粪、臭泥巴五三轮车有余。经过反复冲洗后,路面露出了水泥地原有的样子。


  第三天清晨,我们再次来到陈世芬家门口,观察动静。周边群众也是起了个大早一起来“看热闹”。


  陈世芬和往常一样,把牛放了出来。


  当牛走到门口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时,大家都瞪大眼睛等着——结果牛停下来,只是低头嗅了嗅,并不排泄,晃着尾巴悠悠然离开了。


  “咦,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居然不在这拉屎了?”陈世芬满脸疑惑,围观的群众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觉得“只是巧合”。


  接下来几天观察中,陈世芬家牛再也没在家门口拉过屎,“牛脾气”的牛习惯就这么被我们扭转过来了。


  从此,陈世芬家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彻底改变,粪水横流现象不再复返。他说:“牛是畜生,畜生的习惯都能改,我不能不如畜生。”虽然是自嘲,却体现了他的转变。


  之后,我在民情日记中写道:“群众不是听我们说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什么。牛的习惯都能改变,人的陋习也可以。”


2.jpg

罗国超(左三)主持召开群众会议


  受此启发,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一轮家庭环境卫生、创业发展大评比活动,选出先进文明户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通过评比,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提升,许多陈年旧事、邻里纠纷也迎刃而解。邻里之间冲突少了,也更能集中精力、抱团发展产业了。


  门前卫生状况大变样后,陈世芬的心态也变得更积极敞亮。看到别人种烤烟、辣椒摆脱了贫困,他也不甘落后,极力动员儿子陈朝银发展养鸭产业,还带动群众一起养殖。今年,他帮助群众销售鸭子超12000只,邻里群众对他也是赞不绝口。


  2020年10月,陈世芬家被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评为脱贫攻坚艰苦奋斗家庭,为金盆村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全村人都为他感到高兴。


  这件事的顺利解决让我受益良多。


3.jpg

罗国超(右一)指导群众培植香菇


  今年的驻村工作总结中,我这样写道;“面对‘牛’一样的难题,就要用‘牛’一样的办法去解决,达到‘牛‘’一样的效果。”从改变牛的习惯到改变小村的脏乱面貌,进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科学有效,积极发展产业摆脱贫困,无不体现出一个道理:扶贫无小事,做事讲方法,只有方法找对了,落实具体了、精准了,才能高效高质量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伟 整理

编辑 韦一茜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