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多彩贵州·相约2020】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打好“组合拳”,幸福饭碗端得稳|沿河多措并举推进就业扶贫

1.jpg

2.png


  “有了稳定的就业,我们在城里就站稳了脚跟。”10月23日,沿河自治县思州A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宝新能源就业扶贫车间里,正在指导工人组装电子产品的周娟说。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周娟一家去年9月从沿河沙子街道明星村,搬到思州A区安置点。虽住进了新家,但刚开始她心里一直没底:“要是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怎么办?”

  今年3月,沿河引进贵州配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产品组装生产车间。通过培训,周娟顺利进入车间工作。由于能吃苦、勤学习、责任心强,前不久她被提拔为车间负责人,月工资也涨到了4000多元。


3.jpg


4.jpg


  周娟说,目前这个扶贫车间共吸纳50多人就业,其中管理人员7名,且全都是安置点的搬迁群众。

  同样在今年3月,大龙弘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号召,也在此设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公司负责人王勇介绍,目前车间吸纳了6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同时还采取“外发加工”的方式带动50多人居家就业。

  “十三五”期间,沿河有5241户24774名贫困群众像周娟一样搬出大山,住进全县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5.jpg


6.jpg


  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沿河通过引进就业扶贫微工厂、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等方式,努力让搬迁群众就业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今年,面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的双重考验,沿河围绕就业扶贫打出一套精彩的组合拳,通过发展产业、整合多部门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劳务服务站点对点输出劳动力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守住就业基本盘,确保农村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沿河官舟镇马脑村贫困户向东,以前每年过完春节都会外出打工,而今年受疫情影响,他待在家中一筹莫展。

  官舟镇黑木耳示范基地智能化菌棒厂的建成,让向东找到了新的就业方向。通过应聘,他顺利进入菌棒厂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他说,村里有产业后,自己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有保障。


7.jpg


  今年以来,沿河重点发展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等产业,让数万名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此外,沿河还开展缝纫工、汽修工、电子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232期,培训10588人,实现就业9736人。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采取了“以岗定培、因人施培”的培训模式,先后组织2100余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通过整合人社、水务、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门资源,沿河开发了管水员、环卫保洁员、护路员、民风民俗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就业扶贫岗位1万余个。依托省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在东部地区建设劳务协作站,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更多岗位,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先后向省内外输出5万余名贫困劳动力。

  截至9月底,沿河全县27万余名劳动力中,已有26万余名实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7281人,就业83245人。四类重点群体家庭,均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编辑 刘娟利 刘思博

  编审 田旻佳 杨韬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