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生机故事·天渠精神:跨越时空的英雄壮歌”系列报道之五】英雄精神代代传

  赤水河畔的群山回响着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穿山挂壁的大渠流淌着跨越时空的不朽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生机镇的汩汩清泉润泽山乡,英雄生机的精神激励着千万人砥砺奋进。


20201106132622_94516.jpg

赤水河畔的生机镇(无人机照片 汪瑞梁 摄)


  上世纪70年代,到镇江村插队的知青周武结合赤水河谷海拔低、气候炎热的自然条件,前往重庆柑橘研究所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学成后带着柑橘苗返回村里教村民试种。80年代初,该村4个“万元户”全是种柑橘种出来的。“镇江经验”取得成功后,紧邻赤水河谷的高流、耿关、庆平等村子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也在各自的村里种起了柑橘,生机镇的水果从此在周边出了名。2009年,时任生机镇党委书记陈大顺请来农业专家,指导群众对柑橘树实行升级换代、补植补种,各村经果林产量大为提高。


20201106132741_89037.jpg

产业兴旺的镰刀湾村(无人机照片 汪瑞梁 摄)


  在“天渠精神”的激励下,生机人在战贫路上从未停步。


  1990年,镰刀湾大渠的长修队员之一吴周孔担任镰刀湾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民把镰刀湾、长岩两条大渠硬化成水泥沟渠。老人去世后,他从教11年的儿子吴言纲接过父亲的“担子”,于2010年任镰刀湾村党支部书记。


20201106132824_59033.jpg

当年修筑镰刀湾大渠时,修渠人推磨煮饭的工具(汪瑞梁 摄)


  作为“渠二代”,吴言纲不忘父亲教诲,带领全村群众战斗在脱贫一线。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带领村民先后修通并硬化了通村公路18公里、通组公路17公里、串户路18公里,接通了贵州与四川的跨河桥,改变了交通面貌,随后又发展了李子、柑橘、核桃等经果林产业。如今,镰刀湾村通过支部带动、合作社组织、全村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原有经果林基础上发展种植软籽石榴600亩、三红蜜柚1000亩、蜂糖李500亩、500亩精品葡萄、茶叶育苗500亩、淡水养鱼60亩,产业脱贫成效显著。


  如今,已是生机镇党委委员的吴言纲依然奋战在脱贫一线,他说:“先辈留下的天渠精神,是激励我们生机镇广大扶贫干部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


  “等我们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了,我就可以放心去找女朋友了。”今年6月,天眼新闻记者走进生机镇大寨村时,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涛如是说。


20201106132917_83575.jpg

生机镇通往镇江村的公路正在扩建


  2017年驻村以来,李涛总是集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兢兢业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有一次帮助贫困户王世荣家搬运水泥建房时,他不慎扭伤了腰。同事们看他实在撑不住了,就强行“押”着他去医院。可他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治疗,便揣着药急匆匆回到村里,继续战斗在脱贫一线。


  “他太拼了,一心只想带领群众脱贫,自己31岁了还没时间找媳妇。”说起李涛,大寨村扶贫志愿者刘美松很是敬佩。三年来,李涛带领群众种植刺梨900亩、李子300亩、板栗200亩,村里产业欣欣向荣。


20201106132958_17706.jpg

“天渠”下是万丈深渊


  家住生机社区的李长勇,1996年外出做生意亏了本,感到万念俱灰的他来到镰刀湾大渠边上,流淌了几十年的响声启迪了他重拾信心。再次外出闯荡后,他还清了债务,2017年来到镰刀湾村发展葡萄种植500亩,如今还在葡萄基地周围搞起了稻田养鱼,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201106133151_61219.jpg

悬崖上的半边山大渠


  “天渠养育了我们,天渠精神也感召着我们,我们必须努力奋斗!”走上大渠,掬起一捧清泉,李长勇脸上透着坚毅。


  悬崖上流淌的清泉一直歌唱,走过历史烟云的奋斗精神代代传承。


20201106133051_74597.jpg

山间水库碧波荡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生机镇干部群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传承先辈的修渠精神,继续鏖战贫困,家乡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悉,该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34户5846人,2014年至2019年累计脱贫1118户5279人,剩余贫困人口现已全部脱贫。


  望着绵绵群山,听着泉水叮咚,生机镇党委书记吴世渊信心百倍:“我们一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工作,团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顾野灵

编辑 肖慧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