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快门】瑶山:“七迁”追梦


  群山苍翠,连绵不绝,地处黔桂交界地带的瑶山,因贫而名,和麻山、月亮山合称贵州“三山”。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近半个世纪以来,为摆脱贫困,瑶山经历了七次搬迁,一批批乡亲们迁出深山陡岩,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上世纪荔波县瑶山乡瑶族同胞正在田间耕地


瑶山乡民族小学旧貌


上世纪瑶山乡茅草房民居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一座座别具一格的瑶族传统建筑呈现眼前。


  瑶山古寨是白裤瑶的主要聚居地,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浓郁多彩的瑶族民风,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明亮的灯光下,76岁的谢佳兴正聚精会神地组装着织布机。谢佳兴祖辈世居瑶山深处的“老菇类”,住的是叉叉房,用野果充饥。1955年,他跟着父辈搬出大山,“建了新房,分到了土地,吃穿不愁。”


如今的瑶山古寨景区全貌


  随着人口的增多,老菇类耕地不够,还得往外搬。上个世纪90年代,30户村民陆续搬到县城边上的水甫瑶寨,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瑶山人民的第二次迁徙。


  40岁的何国强依然对居住深山的苦日子记忆犹新,他在低矮茅草房里住了十几年,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床,一家人挤在草窝和木板上睡。


  和何国强一样,许多瑶族同胞守着深山“坐吃山空”,而大山如桎梏,封印了瑶族同胞的贫苦宿命。


  1998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70户村民从瑶山搬到土地较为丰富的水尧乡水瑶新村,这是瑶山人民经历第三次搬迁。


  三次搬迁,瑶山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


荔波县玉屏街道兴旺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02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当地政府动员30户村民搬迁至瑶山古寨,依托瑶族文化发展旅游。此后,第五批150户、第六批315户村民,从深山迁入瑶山古寨,住进了两层楼房,通过发展旅游,纷纷“端上了旅游饭碗,甩掉了贫困帽子”。


坐落在荔波县玉屏街道兴旺社区里的荔波五小,搬迁群众小孩放学后纷纷走出校园


  45岁的谢永光个头不高,却习得一手好厨艺。2005年,他从老菇类搬到瑶山古寨景区开了家农家乐“瑶家食坊”,用茅草装饰成具有瑶族风格的两层木房,楼上民宿、楼下餐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消费,一年净利润可达8万元。和谢永光一样幸运的还有谢三妹,她在拉片村布依扶贫车间当手绣工,保底工资1700元。


  为彻底斩断穷根,2017年至2019年,瑶山迎来史上力度最大的搬迁,住在深山里的206户瑶族群众,先后迁入荔波县城兴旺社区,住上电梯房,成为新市民。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安置点就建在荔波漳江河畔,环境宜人,社区内建有学校、社区卫生院、警务室、扶贫车间、特色商业街、农贸市场等,满足了搬迁群众居住所需。


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工作


  “自从搬到这里,看病、购物都方便多了。”2018年从瑶山乡拉片村搬来的罗立保笑起来眼睛眯成一道缝,“我还在安置点附近养了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瑶山“七迁”,累计有841户瑶族同胞迁出大山,过上好日子。瑶山之变浓缩了半个多世纪贵州人民的迁徙史、奋斗史、追梦史,是贵州挪穷窝拔穷根、“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写照。仅“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搬迁规模居全国之最。百万山里人,沐浴时代之光,开启美好幸福新生活。


在荔波瑶山古寨景区,村民在表演民族舞蹈。易盛武 摄(贵景网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佳杰

  编辑 李劼 韦一茜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