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在大山深处实现小康生活丨晴隆县安谷乡人民政府李玉

20201104103042_70160.jpg


  “李叔,来我家坐哈”。这是每次去走访时,李光信跟我打招呼的方式。作为长辈,他比我年长许多,这样称呼是不习惯的。其实刚开始包保李光信户的时候,他并不是这样跟我打招呼的。


  2017年参加工作,刚刚到单位,就安排包保了3户贫困户。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为紧迫。作为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小生,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冲劲和闯劲,包保的贫困户也由原来的3户变为现在的5户。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就非常热情、大方、好客,我所包保的村寨属于少数民族村寨,而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熏染,我的扶贫故事也就书写在了这片热土上。


  现在回忆起走访过程依然记忆犹新。崎岖的山路是我们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著名抗战文化遗址的24道拐就在晴隆县境内,而安谷乡境内的山是山中之山。


W020201104763248149863.jpg

走访群众


  从乡里到所包保的农户家中,道路弯弯崎岖,开车要格外小心,如果会晕车那更为严重。驱车到达村寨附近,一下车就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五六只狗在广场上“吵闹”,让本来宁静的村庄显得格外热闹。第一次去走访是提前跟组长联系,叫他帮忙带路,而组长就是我包保的对象,后来熟悉后,就没有要组长帮忙带路了。


  组长李光书,以前是村里面的教师,是一个文化人,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再担任教师,2013年纳入精准扶贫户,和妻子带着两个孙孙一起生活,两个孙孙年龄不大,均在读小学,李光书已年近60岁,属于弱劳动力,家中的收入主要靠种庄稼和养殖,靠外出务工脱贫致富明显行不通。如何脱贫是我包保后遇到的一个问题,思来想去只能另行他路。


  当时在我们调研中了解到,他和妻子都相当勤劳,喂有几头牛,还喂有猪和鸡,同时种有土地,但是收入依然不乐观。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扶贫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各项帮扶资金的涌入,这也为他家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和2019年因其发展养殖业,第一时间给他申请获得5000元的补助;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的特惠贷来养牛;加入村级合作社,每年有1000元的分红.....


  2020年1月李光书达到60岁,由于其以前担任教师时缴纳有社保,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取2000多元的养老金。


W020201104763247604582.jpg

李玉(左一)和群众交谈、讲解政策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2018年,李光书户达到了脱贫条件,顺利实现了脱贫,小康生活也在大山深处得到实现,我心中的石头也落了下来。


  从李光书户出来往左手边过去,就到我包保的周亚最家,周亚最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老伴去世得早,家中只有她和其子周洪宝生活,而周洪宝常年在浙江务工,只有过年过节回家陪伴母亲。有一次去走访时,因天色较晚,在她的热情邀请下就一起吃了连心饭,听他讲诉着家中的生活情况和变化。


W020201104763247507205.jpg

帮群众砌墙


  “现在党的政策好得很,给我们修路、拉电、拉网、拉水,还有医生来帮忙检查身体,变化太大了。就是洪宝老大不小咯,到现在还没有成家,要是早点成家就好了。”她笑着说道。晚饭结束后,就拨通洪宝的微信进行了视频聊天,因洪宝还在加班,只有短暂问哈就业情况就挂了视频。


  几天前,我又来到周亚最户,看到门紧锁着,掏出手机就打了一个电话,一问原来她在高粱种植基地里面采割高粱,工资为100元一天。


  2020年,安谷乡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前进村、五星村和白岩村大力发展高粱产业,而这个季节刚好是高粱采收的季节。


  虽然周亚最现在60多岁,但是依然发挥余热,采割高粱毫不逊色。她说:“年纪大了去不了那里,今年前进村大面积种植高粱,现在高粱成熟了,需要大家来帮忙采收,一百块钱一天,反正在家坐着也无聊,所以我就来跟到做了”。通过帮扶,周亚最户在2018年达到脱贫条件胜利实现脱贫。


  帮扶的故事还有很多,经历的辛酸也不少,现在,看到大家的收入都持续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夯实,基础设施得到健全,水电路讯全通,生活越来越便捷,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心里也是非常的高兴,正如“前进村”这个名字一样,这里的群众将阔步向前,拼出幸福新生活,向下一个目标奋斗前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见习编辑 吴一凡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