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迈过这道“坎” | 晴隆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杨浩

IMG_3767.PNG


  今年元月底,组织又给我新增了一户包保对象。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总攻最后的歼灭战阶段,时间如此紧迫,我心里完全没有了底。


  据单位同事介绍,我新增的这户包保对象,户主叫陈道国,2017年识别纳入扶贫户,计划今年脱贫。陈道国今年73岁,其妻王相荣75岁,两个老人年高,且身体状态不佳。他喜欢喝酒,酒后脾气很是不好。和两个老人生活的两个儿子,一个47岁,一个45岁,都是光棍汉,而且45岁的儿子还在坐牢。更令我忧虑的是,他家被列为搬迁对象,计划搬迁至腾龙街道,开始是同意搬迁的,可不知什么原因,没过多久,他家就把新房钥匙丢在了村党员活动室,说什么都不愿搬迁了。


  我隐隐感觉到,这将是我参加工作三十年来遇到的最大的“坎”!


  正当我春节期间准备去拜访陈道国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神州大地蔓延,我和县电视台仅剩的几名记者全身心投入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新闻宣传报道中,每天高强度的采访报道、信息发布和信息汇总上报,拜访的想法暂时搁置下来。


  疫情有所缓和后,已是二月底。我第一次来到陈道国家。他家居住在三间破败的瓦房里,房子呈倾斜状,我担心,要是遇到大风,会不会把房子给吹倒?房间内,看不到一样像样的家具或是家电。对他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何等的必须和心要啊!


3.jpg

陈道国家原居住环境


  陈道国沉默地围坐在柴火堆边烤火,我说什么,他都是木然地看着我。妻子王相荣歉意地说,老陈耳朵聋得很,听不到我说话。


5.jpg

杨浩(左一)到陈道国家走访


  我诚恳地对王相荣老人说,你家这种情况,真的应该搬迁到腾龙去,那里环境好,交通条件好,看病也非常方便。我扭转头对47岁的陈大海说,还是搬迁吧,你家的这种住房条件,有哪个女同志愿意嫁给你哟。


  他家的现状是如此严峻,我从心底里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家,完全源于内心深处的同情和善意。


  第二周我再去时,我给陈道国家买了200多元的大米。在随后的走访日子里,我或多或少都要买点吃的东西给老人带去,这纯粹是出于自愿,并非刻意去寻求满意度。


1.jpg

杨浩(左一)在陈道国家走访


  一天,网格员陈安乐打电话告诉我,陈道国家同意搬迁了,我当时真的是说不出的开心,一块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其间,咱们单位领导、镇村干部和网格员必定是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陈安乐对我说,王相荣老人问,搬迁到腾龙岭后,能否帮她家买一台洗衣机。对这个“微心愿”,我当然是欣然答应下来。


2.jpg

陈道国家现在居住的小区


  首次去腾龙街道腾龙社区看望陈道国一家时,我把价值650元的洗衣机运到他家门口,安装好洗衣机后,需要一个电插板,我又在社区附近买了插板,随后耐心告诉老人洗衣机的使用方法。


  事后,卖洗衣机的胡老板说:“杨哥这回是下血本了。”


  我回应:“应该的,他家的情况确实太老火,能帮就尽量帮他家一把。”


  每次去腾龙街道陈道国家,照例都是妻子开车送我去。王相荣在和我妻子交谈中,获知我家大女儿正上大学,小女儿才一岁多。她歉意地说,以后去我家,就不要再买东西了,你们的负担也重。


4.jpg

杨浩(右一)张贴信息牌


  哎,知恩感恩本就是咱们许多善良纯朴的村民根植于内心的朴素情感,有时候,一件小事就会唤醒他们内心的这份感激。


  接下来,帮助陈大海解决就业问题,就成了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摆脱贫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业才是治本之策。


  去年,陈大海在福建打工,他说,如果有“活路”做,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今年3月底,陈大海和几名同乡前往福建打工,哪料到,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原就业企业不再招工,陈大海无功而返。他说,来回花了800多元,这800多元对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意味着要省吃俭用,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为帮助陈大海就近就业,我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四处找人帮忙。我自小性格封闭内向,拙于言辞,不善求人,也不愿求人。但为了解决陈大海的就业、生计问题,我豁出去了,找过三宝街道的几名领导,找过人社局的几个熟人,找过腾龙街道的有关负责人,找过茶叶公司的经理等等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但因为陈大海年纪偏大、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或是因务工地较远(陈大海不会骑摩托车)、待遇达不到预期等原因,迟迟不能解决。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薏米阳光的白总发来信息,说可以帮助陈大海解决就业问题,对此,我真的是说不出的感激。


  然而,当我准备告之陈大海到薏米阳光面见白总时,陈大海的电话却因欠费停机,怎么也联系不上。王相荣老人也只知道陈大海在县城打零工,具体做什么,怎么联系,老人却说不出一二三来。不得已,陈大海的就业问题再次搁浅。


  又是一个周末。我来到陈道国家时,正好陈大海也在家。我立即带着他去腾龙街道办找周宇副主任。


  年轻干练的周副主任很是热情。当他获知老人一家的境况非常艰难、特殊时,立即联系街道办有关部门人员,按有关要求、程序把两个老人的农村低保转为城镇低保,这样,两个老人的低保金就从每月454元增至1084元。根据陈大海年纪偏大、父母年高已不便远行的实际,给陈大海安排公益性岗位,作为社区保洁员,闲暇时,还可到普晴林场林下菌药种植基地务工。这样算下来,老人的低保金加上陈大海的公益性岗位工资,年收入2万多元,一家三口完全可实现稳定脱贫。


  我的扶贫故事只是全县脱贫攻坚大潮中不起眼的一朵小小浪花。在全县上下的忘我付出、合力攻坚下,目前,全县2.78万户12.61万人全部脱贫,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收官之战已胜利在望!


  写到这里,故事并未结束。脱贫成效巩固提升、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徐徐开启,新的篇章正等待着我们去书写、去描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见习编辑 李贝多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