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群众心花怒放|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合村第一书记浦应明



  离开农村28年后,2018年,我重返农村。


  贵州毕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合村成为了我的新战场,我在这里担任第一党支部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浦应明(中)深入田间地头了解魔芋收成


  2018年的新合村,眼前的景象让我很心酸。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部分群众喝的是屋檐水,走的是泥巴路,地里种的不是包谷就是马铃薯,村民生活艰难。


  走遍全村213户农户后,我暗下决心,要把新合村当第二故乡,扎下根来,踏实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


  梳理了新合村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产业滞后是关键,于是我自己掏钱带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并邀请专家到村里实地指导,最终,我们确定魔芋种植成为新合村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我们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我整合了各方资金共83万元,农户以资金借用的方式,与合作社签订借支协议,许多村民自发加入到产业中来。


浦应明为贫困户整理贷款资料


  如今,新合村已种植烤烟1050亩、魔芋360余亩、辣椒70余亩,大牲畜存栏300余头,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心花也怒放。


  我原先是中国农业银行威宁支行支部书记,在帮扶过程当中,一直想通过自身优势为全村产业发展多做点贡献。今年,我积极和原单位协调到农业银行“乡村振兴e贷”项目,让农户利用低息贷款发展产业,目前全村已有43户贫困户申请了贷款,户均10万元。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谋发展的勇气和信心,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浦应明(左二)走访群众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两年多的共同努力,我们把全村的串户路和院坝全部硬化,给每家每户装上了自来水,人居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群众一步步接受新产业和新事物,让我既感动又欣慰。


  现在走在村里,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都说我干事靠谱,他们把我这个外来人当成了自家人,这是我参与扶贫工作最大的收获。以后的日子我将继续奋战在这片土地,继续当好靠谱的扶贫工作队员。


  【记者手记】


  记者见到浦应明时,他正忙着在村里安装农业银行“乡村振兴e贷”的贷款指示牌,身上还插着引流管。采访后得知,浦应明九月中旬因肾结石进行了手术,手术三天后就毅然返回工作岗位,带病坚持工作。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的情况下,浦应明最牵挂的还是村里的产业发展。


  扶贫路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浦应明始终关注脱贫群众的长远发展,坚持产业扶贫、志智双扶,为战胜贫困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贫困户有了门路,实实在在地增收,才会收获稳稳的幸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整理

  编辑 杨羽

  编审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