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力四全蹲点】遵义市红花岗区:大型交互式舞台剧《遵义1935》的戏里戏外


  大型红色原创舞台剧《遵义1935》里有一场戏:在红军出发长征前,毛泽东一只手握着树枝做的拐杖,一只手高高扬起,抑制不住微微颤抖的身体,激动不已面对百姓们大声说道,“我一定把你们的男人、儿子和天全部带回来。”


  话毕,台下观众眼里含着泪花,站起来热烈鼓掌,掌声响彻剧院。那一刻,毛委员扮演者王广胜感受到一股暖流,他认为那是戏剧的“温柔力量”在涌动,让流在脸上的眼泪也流到了心里。


《遵义1935》剧照 主办方提供


  《遵义1935》是一部红色原创大型舞台剧,讲述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踏上了向西战略转移的征程,历经了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最终取得决定意义上的胜利的故事。该剧由国内一线戏剧团队担纲创作,以大量史料为基石,从剧本到音乐,从表演到交互融合,字字推敲,帧帧如画,历经数月,最终呈现。


  过去,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在观众心里大多有一个固定的样本:严肃、守纲。如何把红色题材剧本演绎得深入人心,是舞台剧《遵义1935》需要面对的问题。


  《遵义1935》剧照 主办方提供


  精雕细琢一年半后,《遵义1935》给出了答案。自8月13日首演以来,《遵义1935》好评如潮,整场戏大放异彩,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粉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演出几乎每天一场、场场满座,观众的热切反映是最好的答案。“感动、酷炫、骄傲”是观众对《遵义1935》的评价,这对演出团队来说是最好的慰藉,这样的慰藉是演员王广胜感受到的“温柔力量”,也是台上台下的“情感联结”。而在《遵义1935》戏里戏外还有这一连串的动人故事。


  演员,请从零开始


  “想要演好这出戏,就要从零开始学。”


  红色题材舞台剧的剧本必须依照历史严格创作,做到大事不曲,小事不拘,尊重史实是历史剧创作的基础和边界。再现人们早已熟悉的红色故事,易于让人接受,但也不容易出彩,如何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更加出彩?如何准确塑造伟人形象的同时又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遵义1935》总导演、国家大剧院导演沈亮下足了功夫,将演员的演技和现场的表现方式作为重点来抓,力求打造一出别出心裁的戏。


20201031124312_66097.jpg

  李小果剧照 受访者提供


  李小果是戏中“周恩来”的扮演者,过去在南充市歌舞剧院工作,有30多年的歌舞表演经验。尽管对舞台剧、话剧的表演掌握较少,但他认为:“对经典剧目的了解配以后期学习,应该是可以胜任角色的。”没想到,第一天和导演组见面就受了挫。


  “你的基调不对,重来。”自己才走了几步,还没开始说话,沈亮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小果的不足之处。第一场排练,她对所有演员的表演均不满意,她回忆:“我们整个团队中,只有少部分演员是演话剧出身,大多数都是从事非话剧专业的表演,不同类别的演员聚在一个舞台,怎么融合成一个基调是第一个难题。”


  李小果是舞蹈演员出身,对于话剧的表演经验仅限于几场剧目中的“龙套”角色,如今要在红色题材中演绎伟人,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外,李小果的“四川普通话”也成了他表演的障碍之一。“南方人讲普通话是个弱项,但话剧表演必须要求字正腔圆,我每天除了扣演技之外,还要加强练习普通话。”



20201031124358_33264.jpg


  董栗秉剧照 受访者提供


  有30多年戏曲演出经验的董栗秉在剧中扮演“朱德”一角。董栗秉是山西人,如何刻画伟人朱德的人物性格,如何从自己的戏曲演员身份转换过来,同样需要不懈努力。“朱德的影视资料较少,想要把他的性格特点和品质表现出来,自己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要从自文字、视频、音频等材料里面去感受、去刻画他的人物性格。”


  董栗秉似乎一早就预料会遇到这些问题,早已做足心理准备:“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演好戏才是大事。”从山西不辞万里来到贵州遵义,只为完成心中“演一回伟人”的梦想,就算要跋涉一段长长的路,董栗秉加速奔跑只为不掉队。


毛委员扮演者王广胜 受访者提供


  相对于李小果和董栗秉,在剧中饰演中年时期毛泽东的王广胜,其创作过程更加顺利一些。李小果和董栗秉第一次面临“转型”,第一次演绎伟人角色,而王广胜从踏上舞台的第一天就开始研究如何演好“毛主席”,并在之后的20余年时间里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表现,他有自己的认知,对他而言,如何与团体协作,既保持人物的高光亮点,又让这些亮点毫不突兀地融入整场戏中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广胜剧照 受访者提供


  生在河南长在江西的王广胜,因喜欢模仿而学会了一口湖南话,在部队里成为了一名毛泽东特型演员,因为这个特长,他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进行深造,开始了自己的演员之路。来到遵义,王广胜对遵义会议这一伟大的转折有了更多了解,也是通过这部戏,让王广胜对话剧也有了更清晰的定义。“过去在井冈山工作时,参与过央视的纪录片拍摄,也参加过实景演出。但登上舞台演一场90分钟的话剧这是第一次,在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每个人都进步得非常快。”


  正如王广胜所言,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成就了舞台剧《遵义1935》,也成就了这些不辞辛劳的演员们。正因如此,李小果感慨说:“高水平的导演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太差,在这部剧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打破自己的认知,从‘不会演戏’开始,重新构建表演体系,塑造一个既熟悉又全新的人。”


  “炫酷”聚光灯的背后


  8月22日,舞台剧《遵义1935》在遵义市红花岗大剧院公映。90分钟的演出里,除了演员的至情演绎,让观众大开眼界的还有“交互式”舞台表现方式。


  华灯闪耀,烟云密布,战火纷飞,极具现场感的舞美特效,完美呈现了“飞渡乌江”“超越现实”“时空隧道”等场景,将战争时代的惊心动魄、风起云涌的画面演绎得淋漓尽致。交互式的演出效果,不仅为剧目注入了生命,同时还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观众能感受到风雪打在脸上、战机在头上略过、战火在四周弥漫的惊心动魄。这种观赏体验是此前没有过的,也是舞美设计总监张亚亚与其团队想要达到的效果。


舞台剧灯光效果 主办方提供


  这种效果来自于“交互式”的舞美设计,而“原创交互式舞台剧”也是导演沈亮在创作之初就定下的表现形式。“交互式”是近年来逐渐在各类舞台艺术作品以及电影作品中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遵义1935》在舞美设计上动用这种手法,综合运用音响、多媒体、灯光、烟机等多种设备,打破舞台上下的限制,在剧场内,甚至观众席周围设计效果,用全维度的感官场景让观众产生沉浸式的体验,更易于进入剧情之中。


  这种创新的手法不仅吸引了观众,也吸引了张亚亚。


  2013年,河北人张亚亚来到贵州。一直在安顺市旅游景区从事旅游演出舞美工作的他,近两年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建造一个真正的“戏剧幻城:观众从进入剧场的第一刻起,就已经沉浸在剧中。正好,舞台剧《遵义1935》给了他这个机会。


  “交互式”舞台剧呈现 主办方提供


  “‘交互式’这个词让我立马来了兴趣,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也是我一直想要去做的事,于是我来到遵义。”来到《遵义1935》剧组后,张亚亚身边并没有已经对“交互式”十分熟悉的舞美设计师,他只能自己挑起大梁,在和导演的交流沟通下,张亚亚带领团队慢慢摸索出一套属于《遵义1935》的无与伦比的舞台表现方式。


  《遵义1935》的台前幕后共有100多人,对于张亚亚来说,最难的问题便是要不断与音乐、演员、剧情配合,“演员要做到一次就过,舞美就要做到一秒不差。”张亚亚团队每天要调试上百次灯光布置,从舞台的设计和演员的走位上下精准功夫,只为保证每一场演出都能让观众身临其境。


20201031124915_16522.jpg

  剧中有吊威亚场景 主办方提供


  演员在台前,舞美在幕后,两者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进行连接,而这座“桥梁”就是泰和锦绣艺术团团长赖颜。从创作团队来黔采风创作到演员的挑选,再到排练走上舞台,赖颜不仅追踪每一个环节,还管理着艺术团的舞蹈、杂技、武术等相关工作,为剧团搭建好平台、树立好品牌。她和张亚亚一样都是“藏在”灯光背后的人。


  不能忘却的红色基因


  遵义是革命圣地、转折之城,红色文化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亮点之一,《遵义1935》又将给这座历史名城带来哪些价值?


  在赖颜看来,这是传播多彩贵州文化、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生活的有效方法。“红色文化虽然一直都是遵义的‘代名词’,但在许多人心里,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会因过于严肃而与观众产生距离。我们这部作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对台词、细节进行了新的创作,并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升级,只为让红色题材的舞台剧更加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泰和锦绣艺术团的演员们 主办方提供


  过去,赖颜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也仅停留照本宣科的层面,接手《遵义1935》演出工作后,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赖颜发现,许多红军故事都有很强的可读性,且当代社会也需要红军精神。只要将这些文化因子表现得当,就可以引起观众的高度“共情”,而“共情”正是传承红色文化最好的桥梁。赖颜说,“做这台戏的初心就是传承红色文化,打造属于遵义市的文化品牌。个人对抗命运时的壮烈之气会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希望通过这种‘共情’能让红色基因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


  事实上,在长期的排练、演出中,许多演员也被这部红色题材舞台剧所感动,他们对角色产生“共情”,对戏有了更多新的认知。


20201031125039_52986.jpg

  生活中的孙晨毓 受访者提供


  舞蹈演员孙晨毓来自山西,这是他从艺生涯中参演的第二部红色题材舞台剧。在他看来,自己是参与者也是受众,通过这部剧,他对红色文化和这段历史都有更多兴趣和了解。27岁的遵义本地人吴倩倩也是舞蹈演员,年轻的她虽然生在当地,但仍对遵义会议精神以及其中但故事知之甚少。“参演进来后,我对什么是伟大的转折、红军精神有了更深厚的了解,我也更为我是遵义人而自豪。”


20201031125113_40283.jpg

  换下装扮的吴倩倩 受访者提供


  红色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情感宝库。贵州省作为红军活动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推出大量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讲述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红色力作不断涌现。


  2019年国庆前夕,广受瞩目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的首部献礼剧;2019年8月1日,由贵州省话剧团与浙江省话剧团联袂打造的红色题材话剧《雄关漫道》成为2019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关注焦点。同月,红色题材电影《极度危机》上映……贵州省深挖红色文化富矿,将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故事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法传递给大众,让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传递深邃精神力量。大型交互式舞台剧《遵义1935》亦是如此。


  《遵义1935》剧组 主办方提供


  时间回到7月31日的首演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沈亮,什么才是《遵义1935》最大的亮点?沈亮答:“史诗本身就是《遵义1935》最大的亮点!”在沈亮看来,无论形式变幻万千,文化的内核是灵魂所在。主旋律作品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她希望观众可以在这台戏里领会到属于自己的“转折意义”。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缨 向秋樾

  图/遵义泰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编辑 阮丹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