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千年之变・新时代的贵州人】潜心研究 久久为功|记在科研一线探索创新的贵州科研工作者

02_02_0920_副本.jpg



02-B_副本11.jpg


  10月23日下午,趁着记者采访间隙,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周琦买了张第二天从贵阳到三穗县的高铁票,他准备从三穗转车到天柱县,查看寨脚重晶石矿的“大精查”情况。


  周末去野外是周琦的工作常态。过去39年,他长期扎根黔东武陵山区,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在这一信念驱动下,他带领团队在黔东新发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中国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床,新增资源量6.6亿吨。


周琦在野外作业.jpg

周琦在野外作业


  锰矿在冶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但长期以来,我国锰矿资源严重不足、品位较低,自产锰矿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需大量从国外进口。


  正是因为在寻锰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周琦获得2018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周光召科技奖”。


周琦在野外作业2.jpg

周琦在野外作业


  周琦说,科研路途很艰辛,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耐得住寂寞,持续深耕一个领域,把小事当成大事干,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研究,总能为这个领域作出一些贡献。


  和周琦一样,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长期扎根施工一线从事技术工作。20多年来,韩洪举主持或参与修建各种桥梁上百座,部分技术和理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技术含量高且对推动我国桥梁建设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是世界上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桥,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为世界首创,该桥斩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两项国内行业最高奖,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韩洪举正在查看资料.jpg

韩洪举查看资料


  “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社会责任。”韩洪举说,“希望把自己最新的一些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施工中,为家乡打造更多精品工程。”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科研工作者长期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贵州科学院副院长周少奇是2019年度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针对污水治理的瓶颈问题,率先提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原创理论,突破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实现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工程示范推广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成为贵州第二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


贵州大学教授陈肖虎.jpg

贵州大学教授陈肖虎


  长期默默耕耘于教学科研一线的贵州大学教授陈肖虎,首创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工艺,解决了原料浓度低导致氧化反应时间长的工业瓶颈难题,使缺碘的贵州成为我国化工医药行业重要的原料碘供应大省。


  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50多年如一日奔忙在全省蔬菜科研第一线,从事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其创立的反季节蔬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科技弱省到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贵州取得一系列科学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支撑。


  正是有了广大科研工作者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有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手记


  无限风光在险峰


  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片坦途。


  无限风光在险峰。尽管向科学高峰攀登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始终有一批人静心笃志、甘之如饴。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长期甘坐冷板凳不动摇的坚韧,看到在困难挑战面前始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队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样的坚持和精神,让他们登上一座座科学高峰。


  微访谈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周琦:“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


  记者:您长期扎根地质领域的动力是什么?


  周琦:1978年,我被原地质部昆明地质学校录取,入读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铜仁,进入贵州省地质局103地质队。在这里,我成为了一名党员。记得那时单位宿舍外墙上悬挂着“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的标语,入党宣誓的时候,这12个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凭着对地质这个专业的热爱,在兴趣、好奇心驱使下,多年来,我一直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多找矿。虽然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解决的过程中就逐步把事情做好了。总的来说,科研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探索的过程,虽然会经历过困惑和迷茫,但我想,地质工作是整个人类所必需的、离不开的,不能因为一时的起伏、兴衰或者困难而丧失信心,就像人吃饭需要粮食一样,国家的工业发展也需要原材料,未来肯定越来越需要地质工作推动,多重因素,让我下定决心,今生不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誓不罢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编辑 肖慧

编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