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2020北京国际茶业展:雷山茶人讲述脱贫故事




  10月22日上午,“2020北京国际茶业展”  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次日上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中华书局文化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丝路茶香——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人类学观察”雷山专场——“相约外婆家下午茶”举办。


  此次沙龙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韦荣慧主持,来自贵州省雷山县的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艳、雷山县脚尧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先海、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鹃、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钱芳、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贵州分公司总经理姜浩等茶业代表参与分享,活动现场,在银球茶氤氲的香气之中,嘉宾们敞开心扉,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当地通过茶业发展带动人们摆脱贫困的感人故事。


  胡钱芳是一名80后“女婿仔”,他初到雷山时对当地贫困状况深感震惊,乡亲们的热情真诚和淳朴也深深打动了他。在此背景下,他下决心引进安吉白茶帮助当地群众走出困境,短短几年时间发展800亩茶树基地。同时带领乡亲们扩大种植茶园500余亩,使茶农年人均增收2万元,带动70多户苗族、水族、侗族群众摆脱贫困。


  与胡钱芳一样深受雷山人感动的吴先海,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毅然回到脚尧村,在当地发展茶产业。脚尧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有44户171位乡亲,三代人不甘落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开发荒山种植茶叶,形成了脚尧村深厚的种茶底蕴。吴先海在脚尧村凭着“要做就做别人做不到的茶叶”的精神,依托市场、依靠科技,在种植、管理、茶叶加工各个环节精工细作,开创出“干净茶”的有机茶,脚尧村也凭借这种“有信念有奋斗”的脚尧精神一举摆脱贫困,并且带动周边786户2340人脱贫,成为贵州省的“红旗村”。


  毛娟的爷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与老一辈雷山茶人悉心研制银球茶,从上世纪80年代起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市场,到了她父亲那一代继续发展,最终赢得“茶王”称号。毛娟作为新一代雷山茶人,毅然舍去机关公职投身雷山银球茶发展,公司按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分别在周围8个村庄设置茶青收购点,与85户贫困户及500余户茶农签订了茶青收购协议,带动周边3000多户发展茶叶种植,有效解决了当地2000多人就业,辐射带动3万余人,其中退伍军人2人、退伍军人家属4人,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她自己也成为雷山银球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


  在杨春艳和姜浩的讲述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精准帮扶雷山县的故事引来众多掌声。该集团投资2000万元实施吉利“吉时雨”雷山云尖茶旅文化结合示范项目,从基地选址、技术引进、工厂建设、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吉利公司资源千方百计直接带动茶农增收稳定、脱贫致富,从2019年3月企业投产至今,已直接使2万贫困户受益,户均增收3620元。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部,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腹地,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94%,生态好、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之地;雷山县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土壤、水、空气无污染、生物多样性好,是生产干净茶的首选之地。近年来,雷山县委、县政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雷山的特色生态产业、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同步小康富民产业来抓,全县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16.24万亩,实现了人均1.5亩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余户1.1万余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据悉,此次活动邀请了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茶叶专家、茶叶企业、知名媒体等参加,旨在通过宣传少数民族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并支持巩固民族地区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的成果,辐射带动更多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在与会嘉宾的倾情讲述中,雷山的文化旅游、茶叶、农特产品等优势资源也得以更为广泛的宣传,扩大了雷山茶的市场影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