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我的家·黔乡故事 | 碧水间,游客爱吃我家稻花鱼

  国庆期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其中《回乡之路》单元,致敬毛乌素沙地里的治沙传奇。从沙进人退到林木葱茏,从生态脆弱到协调发展,沙海变绿洲的背后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今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版继续联合贵州各县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和我的家乡·黔乡故事”系列报道,听一听绿色发展交响曲里那幸福的旋律。



  秋日午后,万峰林景区纳灰村村民岑进家的稻田里,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穿着长筒水鞋站在稻田里捉稻鱼。


  近日,万峰林的千亩稻田与田里的稻花鱼都迎来了丰收,吸引了众多喜欢体验自然田园风光和民俗民风的游客到此游玩。


  为了让游客能吃上亲手抓来的生态鱼,除了开放稻田抓鱼项目外,岑进和家人利用自家的房屋经营了一家名叫稻花鱼农庄的农家乐,每天都能卖出二、三十公斤的生态稻花鱼,生意十分火爆。


  “以前只能打点零工,种点早熟蔬菜,一年也就是一两万收入,还不稳定。现在,自从做稻花鱼以后,一个月收入两三万没问题。”


  岑进说,他家近60亩的稻花鱼,都不够农家乐的用量,还要从其他合作社买一部分。


  家乡的美,让游客流连,也让岑进和家乡一道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



  作为中国南方锥状喀斯特岩溶发育典型地区,万峰林也曾难逃石漠化现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下,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万峰林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举办地等荣誉称号。2019年底,万峰林正式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如今的万峰林景区,早已是“网红”旅游打卡点,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及关联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万峰林有农家乐113家、民宿客栈190家、民族特色商店50余家,其中很多成为海内外游客在黔西南旅游的首选。


  岑进的稻花鱼农庄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欣赏八音坐唱、打糍粑,下午坐观光车游览一圈后到这里来抓鱼,感觉挺好,有机会我还来。”正在抓鱼的游客邓天媚说。


  万峰林景区的美与乐不止于此。



  为了保护好万峰林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美化靓化乡村,兴义市还投资1.5亿元,沿永康(社区)、鱼龙、纳录、乐立、双生、上纳灰、下纳灰、万福八个村寨,建成农村污水生态处理设施57处,湿地22677平方米,不仅彻底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还让景区整体景观生态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在村里的排污管道搞好了,村庄整洁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后就走旅游致富这条路了。”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村主任朱玉美说,现在村里父老乡亲的思想都转变过来了,大家都坚信,绿色发展才是增收致富的关键。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炫圳 张贤艳

  编辑 王琳

  编审 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