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西南州万峰林:一碗蛋炒饭里的旅游丰收账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著名景区万峰林,有一条街道专门售卖蛋炒饭,当地人称“蛋炒饭一条街”,“双节”期间,这里平均每天要炒3万多份蛋炒饭,餐馆日均收入3000元以上,很多村民凭借一碗蛋炒饭就实现了增收脱贫。


  “黄秀蛋炒饭”餐馆老板黄秀说:“每逢节假日,早上8点就开始炒饭,一直到晚上五六点,中间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虽然很累,但是有钱挣,再累都是高兴的。”


  一碗简单的蛋炒饭为何能形成产业让人发家致富?


W020201022618406602479.jpg


  对于游客来说,经济和实惠始终是第一选择。“七八个人来吃一桌蛋炒饭,可能100元都用不到,还能吃得饱饱的,这个价格在景区是很亲民的了,而且蛋炒饭符合大众口味,老少皆宜,所以卖得很好。”黄秀介绍,以前10块钱就能吃到美味,还有各式各样爽口的自制凉菜,现在涨了2块钱,有三个鸡蛋和两个鸡蛋的,顾客只增不减。


  原材料亦是关键。“我们蛋炒饭主要是用大米、包谷面和玉米粉蒸了之后混合来炒,调料就只有糟辣椒,用的油是每天用新鲜猪肥肉炼出来的,鸡蛋也是用的农家土鸡蛋。”黄秀说,蛋炒饭用到的大米、玉米和辣椒等所有材料都必须是当地的,蒸米饭的时间也要把握好,要蒸得稍微硬一点,这样炒出来的蛋炒饭才会颗粒饱满,让人垂涎欲滴。


  万峰林下,风景如画,虽然蛋炒饭全国各地都有,随时都能吃到,但在特殊的旅游地点,用当地食材烹制,再配上景区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此情此景,吃上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岂不美哉?妙哉?


W020201022618406677149.jpg


  来到“建平蛋炒饭”餐馆,只见店主陈尊祥一手将鸡蛋往锑钵边沿轻磕,一手在钵里搅动,三两下调制成蛋液,放进已倒入猪油的锅中,伴随着“吱吱”的声响,金黄的蛋液在滚烫的油锅里瞬间膨胀起来。然后,他倒入大米与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蒸好的饭,加上一点自制的糟辣椒,撒上一些葱花,熟练地晃动着锅和锅铲,一锅香味扑鼻的蛋炒饭就制成端上了桌。


  陈尊祥自从2016年在万峰林景区经营起蛋炒饭后,卖蛋炒饭已经成为一家人重要的经济来源。平常他家每天能卖两三百碗,周末和假日甚至能卖上千碗。“今年多的不敢说,但挣个二三十万还是轻轻松松的。”陈尊祥说。


  另一家蛋炒饭老板李艳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碗蛋炒饭12元,除去鸡蛋、米饭、油等成本,一碗她能挣到4元左右。在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她每天可以卖400碗左右,再加上配菜的利润,7天她赚了一万多元。而在平时,她每天能卖100碗左右,加上配菜的利润,每天能挣600元左右,除去每天200元左右房租钱,还能挣400元左右,以前在家务农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块钱,而现在能赚到七八万。


  一碗蛋炒饭,着实让万峰林街道的人们富了起来。


W020201022618406734270.jpg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黔西南州旅游收入晒出了优异成绩:全州共接待国内游客657.3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99%,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万峰林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以上。


  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在外谋生的当地人陆续回到了家乡,加入到“蛋炒饭大军”当中,经营蛋炒饭的餐馆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现在登记在册的60余家,村民们稳稳的吃上了“旅游饭”


  现在,万峰林街道办2万多人中,超过一半的群众靠着“蛋炒饭经济”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真正实现了“一碗蛋炒饭养活一方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谭支乐

编辑 肖慧

编审 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