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勤洗手戴口罩真管用!医院里感冒、肺炎、手足口病的小朋友少了


  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今年还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秋冬季传染病流行叠加的风险。


  除了接种疫苗,很多医学专家都在强调,应继续强化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等防疫“三件套”。


  当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这些良好卫生习惯成为我们的日常,一些变化随之而来。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专家就发现,像手足口病、腺病毒感染等等都似乎被“赶跑”了不少。


20201022093613_78347_副本.jpg

张义


  在医院: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降低


  10月21日,记者采访了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感染性疾病科代理副主任张义。


  她开门见山说道,“现在来医院的小朋友脸上都有口罩,家长的防护意识很强,包里随身携带速干消毒剂和免洗凝露,就像纸巾一样普遍。”


  因为要随时掌握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情况,大半年来,张义的直观感受:接触传播或空气(飞沫)传播的小儿常见传染病,例如水痘、手足口病、腺病毒肺炎、支气管肺炎等等,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于流感,由于现在不是流感高发季,呈现出的变化不是很明显。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张义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带孩子扎堆,不去人多的地方聚集,特别是戴上口罩以后,明显增加了对各种呼吸道病毒的防御。


  “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张义对此现象十分欣喜。


  随即,记者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门急诊观察发现,除了戴口罩,就诊家庭也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包括座位间距。带女儿看病的吴女士说,这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


  在学校:学生少揉眼睛挖鼻孔


  近来,贵阳不少家长都收到学校的温馨提示,内容大致是“最近是传染病的高发期,请家长们密切关注孩子们的身体,不可掉以轻心。请爸妈们给孩子服用一点抗病毒的药……”


  对此,张义表示也有关注。她说,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五六月份前都是居家学习,直到疫情防控常态化,9月份开学才正式回归学堂。


  “不可避免的,人一多,天又凉,窗户闭上,如果一旦有人生病就容易把传染病带到学校中。”


  张义表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空气飞沫方式传播,教室应该定期通风;学生在校时,减少揉眼睛、挖鼻孔等行为。好比手足口病病人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当健康的孩子密切接触,病毒可能通过眼睛粘膜或者鼻子里的细微伤口进行“入侵”,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她建议,班级应该准备免洗手部消毒剂,学生们在吃午餐前,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逐一手部消毒。即使没有“手消”,饭前便后用流动水净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家庭:3至5岁儿童爱发烧,是在建立免疫系统“防御装置”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读幼儿园会增加被疾病传染的风险,或者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有发烧迹象,动了心思,不想送孩子入园,认为每天在家更安全。


  这样的举动在张义看来有些“因噎废食”。她说,家长是不可能为孩子完全打造一个完全无菌的“真空环境”,“小孩现在不接触,当他到了六七岁,要不要去上小学,最终的落脚点还不是一样要面对这个世界。”


  而且,3至5岁的孩童容易生病发烧,在她看来,这就是一个“免疫系统的成长期”,因为有病毒的侵袭,身体的免疫功能启用,不停地同病毒作战。而在一次次“战斗”中,免疫系统的“防御装置”才会越来越强大,对孩子的身体是有帮助。


  张义认为,小朋友带“粗”一点更好,家里带得“细致”的小家伙,有时候更容易生病。


  若只是一般的小感冒,38.5℃以下,没有抽搐,精神状态还好,可以用物理降温,比如松解衣服多喝水,在腹股沟和腋窝下可用冰水袋、水瓶放置、散热,如果手脚发凉,可用热水袋捂一捂,或者在热水中浸泡。若体温上升至38.5℃以上,伴有持续高热、恶心、呕吐、抽搐,精神恹恹,家长要警惕,及时送医。


  最近秋高气爽,阳光高照,张义建议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适量的体育运动,一样可以增强免疫力。


  另外,因流感高发季将至,6个月以上的孩子,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丹

编辑 肖慧

编审 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