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纳雍县陶营村:淘汰过去 “一颗樱桃”赢取未来

  日前,记者走进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玛瑙红种植园观景台,一片“绿色海洋”尽收眼底,让人不禁联想:花开漫山白、果熟漫山红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


  如今,卖花、卖苗、卖果是陶营村的致富之道,白、绿、红成了该村的致富颜色,但在数十年前,陶营村的生计是卖瓦,颜色是“灰”。


  杨德胜是陶营村小桥边的村民,和村里80%的村民一样,他家以前也是以烧制砖瓦为生,至今屋后还残存一个土窑。他回忆,记事以来,父母都是在这个土窑里做砖做瓦来维持生活。成家后,他也是靠土窑制瓦养家,一年最少有300天待在土窑和烟尘打交道。


  采泥、烧砖,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污染了大气,毁坏了土地,严重破坏了陶营村的生态环境。


  怎样实现产业转型?成为陶营村的一大难题。一颗樱桃的发现,让陶营村的产业转型迎来了曙光。



陶营村玛瑙红种植园 冯相清 摄


  1996年春天,纳雍县农业局农艺师徐富军在陶营村采摘樱桃时,偶然发现一棵樱桃树的樱桃颗粒大、肉质厚。徐富军意识到,这极可能是一棵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生变异的植株,也许能培育一个新樱桃品种。


  为此,徐富军密切记录这棵植株的生长变化,并用“高空嫁接法”不断繁衍,围绕该植株形成一片樱桃园。园里结出的樱桃香甜可口,形如玛瑙,徐富军给它取名“玛瑙红樱桃”,变异的那棵樱桃树也被当地人成为“母亲树”。


  玛瑙红樱桃个大、肉厚、味甜、色鲜,刚上市就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迅速走俏市场。村民们看在眼中,纷纷放弃烧砖制瓦和玉米种植,改种樱桃。如今,陶营村玛瑙红樱桃种植达到6000多亩,形成农旅一体的发展格局,兼顾生态和发展,每年花期和果期,全村樱桃销售收入300多万元,餐饮接待收入5000多万元,住宿接待收入220多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3500元。以前的“砖瓦村”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樱桃村”“旅游村”。还成了纳雍总溪河4A级景区的核心区域。




  陶营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


  陶营村产业转型过程中,遵循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纳雍县委县政府、厍东关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陶营村推动玛瑙红樱桃种植过程中,依靠党建引领,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合作社法人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形成村牵头、社实施、户参与的发展模式,促使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齐头并进。


  为了让村民种得安心,卖得舒心,陶营村“村社一体”合作社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宣传玛瑙红樱桃,扩大玛瑙红樱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开展“玛瑙红樱桃广州行”,与广州邮政集团公司签订玛瑙红樱桃大额销售合同;与毕节飞雄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商定了在机场设置玛瑙红樱桃销售窗口;通过“遇见总溪河”公众号及各大网络销售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模式等。实现了产得出、不愁销、卖得好,建立起产品持续的市场力。


陶营村玛瑙红樱桃 张晓勇摄


  陶营村“村社一体”合作经济每年分配收益一次,纯收益中提取20%的资金作为合作社发展资金、风险防控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取10%的资金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奖励资金,由合作社制定奖励考核具体办法并报乡党委审定,激励村庄能人为全村产业发展服务。在合作社的纯收益中提取70%的资金按集体股、个人股等占股比例向成员进行分配。


  产业兴,旅游热,花开时,盛果季,陶营村游客纷至。为了让游客有好的旅游体验,陶营村党总支、“村社一体合作社”指导村民建成联户制度,群众以5至10户为单位,自愿组成139个联户体,共同对景区各摊点进行丈量规划,保证市场管理有序,环境卫生清洁。联户体对村里的其他事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以党建引领种植玛瑙红樱桃,改善了陶营村的生态环境,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为农旅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厍东关乡宣传委员付琳告诉记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恩宇 通讯员 李龙举 王正阳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