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精神在 家国兴 小家“扮靓”大家庭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当逆行者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战疫一线,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当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昼夜坚守,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让所有人为之鼓舞振奋;当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活复苏、城市重启……


  有一种力量,始终在身后。


  家风是社会风尚的基础。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家风传承,支撑着最美逆行者不顾安危地走上抗疫第一线;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默默付出,广大抗疫工作者才能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抗疫前沿。每一个身先士卒的逆行者身后,每一个守土尽责的坚守者身后,都是一个个小家的付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无论是创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区”,还是“晒家风·晒家训”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都是贵阳贵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积极探索,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盛景,正在这里写下新篇。


1.jpg

贵阳市妇联“巾帼群英谱——最美抗疫家庭”暨第二届“晒家风晒家训”先进典型宣传命名活动现场


  细微之处见精神 优良家风铸忠诚


  10月12日下午,贵阳市妇联“巾帼群英谱——最美抗疫家庭”暨第二届“晒家风晒家训”先进典型宣传命名活动在贵阳会议中心举行。


  自2月中旬起,贵阳市妇联组织全市妇联系统开展寻找“最美抗疫家庭”和“优秀家风家训”征集活动。根据事迹的典型性、代表性,经过层层推评,共命名贵阳市2020年度“最美抗疫家庭”205户,贵阳市2020年度“优秀家风家训”家庭60户。通过选树先进典型,进一步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好家风、礼遇好家庭的社会风尚,使荣誉家庭有更多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和责任感。


3.bmp

奋战抗疫一线的援鄂医护人员冉雪(左二)


  活动现场,省市领导分别为田铃芳等10名贵阳市2020年度“最美抗疫家庭”代表和杨朝群等10名贵阳市2020年度“优秀家风家训”家庭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赴鄂抗疫期间,徐奇只要想起家中的岳父母与妻女,心中总会涌起无限温柔。


  不敢打扰徐奇在前线的工作,家人只能抽空小心翼翼地问候,对于这名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来说,这是自己奔赴一线救人性命的精神支柱,也是自己消除不安与疲惫的贴心“良药”。


  冲锋陷阵打硬仗,需要实实在在勇往直前的人,徐奇深知肩上的职责与担当。逆行“上阵”,他从未犹豫担忧,因为家,就在身后全力支持着他。


  徐奇与妻子都是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平日里,夫妻俩以身作则给孩子健康成长传递正能量,街坊邻里遇到困难帮一把,汶川地震出点力,洪涝灾害献份爱。


  “爸爸妈妈都是医生,是为病人治病的。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我会向他们说一句,您辛苦了。”徐奇援鄂期间,他的女儿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夫妻志同道合,更是亲密的“战友”,这样的故事在抗疫期间一直上演。


  “我当时得知他(文明祥)也要到将军山医院,既惊讶也惊喜,还真是难得的缘分呢。”田铃芳是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护士长,提到与丈夫曾共同奋战在贵州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她不住地笑道,“确实也是碰巧。”


  文明祥和田铃芳,一个是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医生,一个是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两人第一时间主动报名请战,“阴差阳错”前后脚在将军山医院“撞上”。


  “战场”很近,牵挂很长。去时风雨骤,来时满庭芳。回忆起共同战疫的这段经历,田铃芳很淡然:“在祖国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冲上前线只是因为我们担负的责任,我们不是英雄。”


  这只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在职责召唤时刻,这也是一对冲锋在前的伉俪。而像这样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计生死、逆行而上的人还有很多,“夫妻档”“父子兵”“姐妹花”“兄弟连”……无数的最美家庭舍小家为大家,用“家”的力量筑起了抗击疫情的牢固防线。


2.jpg

积极支持抗疫的肖枭家庭


  “我们支持你”“家里一切都好”“好好工作,照顾自己”,这样简单的话语,说出口却是千斤重。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贵阳市花溪区阳光街道办仙人洞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代惠芳就一直坚守在居委会,奋战在一线。


  然而,一直让她“放心工作,无条件支持”的丈夫张阳,却是躺在中医院病床上说出的叮咛:“你是党员,党员就是先锋,要永远冲在最前线。”


  代惠芳知道,居委会是辖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关卡,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在自己这里是“最后一公里”,责任重大。


  每一滴细小的露珠,在阳光下都能折射出光辉和温暖;每一个默默付出的抗疫者,都饱含着平凡家庭的优良家风。


  他们,忠诚履职、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保护好大家,才有小家,有国才有家。


  点滴之力汇成川 共享共建获得感


  在历史宏大叙事的背后,无数个平凡的家庭既是参与者、奉献者,也是见证者、受益者。


  对于52岁的余太湖来说,有一种付出值得一做再做。


  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余太湖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只要有人坐上他的车,他都会把话题扯到书上,老师、学生、接送孩子的家长都是老余“讨书”的重点对象。


  受限于文化水平,余太湖年轻时学修车、跑长途,却由于写错英文字母买不到汽车配件、不会说普通话在广州走错路,受过嘲笑、吃过亏,他心里知道,这都是没有文化的苦。


  “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一件好事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老余萌生了给家乡学校送书、建图书室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向周边朋友讨书、向乘客讨书,数年如一日地传播善行。


  在他的号召下,“贵阳爱心公益团队”成立,老余用出租车搭载爱心,募集了12万余册书籍,10万余件文体用品,共建了49个乡村图书室。


  面对外界的关注和赞誉,老余依旧清晰记得一位捐书人写下的话:贵州山区的生活不够富足,但心灵和精神的世界应该美丽。


4.jpg

王刚夫妇用心用情“耕织”最美绿色生态家庭


  在这片土地上,始终不乏美丽心灵和奉献精神的诠释者与践行者。正是千万向上向善的个体细胞,才构成了风清气正的社会肌理。


  “我来了,就是要让新区变绿。”三年前,初到贵安市政园林景观公司工作的王刚暗暗立下决心,要用所学所能推动家乡绿色生态环保建设。


  王刚与妻子同为园艺专业毕业,两人一个在现场实施“绿色工程”,一个在研究所研究“绿色工程”,生活中,夫妇俩也始终是绿色理念最忠实的践行者:垃圾分类、养花植绿、保护绿化、传播理念……


  经过3年努力,贵安新区12条骨干路网以及大学城内的500余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王刚夫妇身边的朋友也逐渐被带动,形成了一群热爱绿色、耕织绿色的朋友圈。


  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绿色是最亮眼的底色,而致力铺满这个底色的,正是无数像王刚夫妇一样的家庭。


  滴水成河,汇流成海。点滴之力汇聚起来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诠释。在小我中实现大我,正是“获得感”的意义。


  积善之风育德行 修身齐家幸福来


  一座城的发展,关乎一群人的幸福感。而一群人的幸福,更影响着一座城的发展。


  在花溪区航空社区红林小区,不时能看到一位老人推着轮椅带着老伴在广场上锻炼,轻扶着爱人的手就像呵护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样,寸步不离地跟随在旁……这一幕背后,是3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


  1973年底,老实、肯干、善学习的退伍转业军人周自福与勤劳、少语、为人善良的李世英喜结连理。婚后不久,一儿一女相继出世,原应幸福美满的家庭却突遭横祸,李世英被查出患有脑癌,术后又身患脑梗、低血压、盲肠炎、胆结石等10多种疾病,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周自福肩上。


  为了照顾妻子,周自福整整七天七夜没有离开病床边,她的吃喝拉撒、身体照料,全都一人扛下,毫无怨言。这一照顾,就是几十年。


  对病中的妻子有求必应,对家庭付出任劳任怨。在周自福的影响下,一双儿女也格外孝顺:儿子摔伤术后还未痊愈,依然忍痛撑着双拐去医院看望母亲;女儿累病了,自己住进医院也不愿让父亲知道……


  呵护病妻,携手白头;养育子女,言传身教。周自福力行爱妻之举,践行传统美德,用爱心、孝心、职责心呵护着一个和谐、美好的家。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5.jpg

快乐幸福的常欢欢家庭


  不仅爱书、看书,更身体力行传播文化,教书育人助力乡村振兴,张艳一家用一缕书香传承着崇尚知识、知行合一的好家风。


  出身农村,但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张艳的父母始终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张艳自小也养成了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品行,苦学数年考取了贵州大学硕士学位的她,与志同道合的丈夫李天翼走到了一起。


  出生在苗族语言文化研究世家的李天翼,自幼就跟着父亲在学校里长大,耳濡目染下也与父亲一样走上了苗族文化的研究之路,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学校,李天翼讲授民族文化旅游课程,每年带着学生走村串寨,进行实践教学。在他看来,民族文化是家乡的宝贝,而教书育人更是助力家乡发展的基石。


  因为兴趣和工作的缘故,买书、读书、爱书成了张艳与李天翼一家的必修课,一有空闲,家里老老少少都手不释卷,书香沁人。


  在这里,流转的不仅仅是书香,更有润物无声的品德。夫妻两人在本职工作之余,操心起了建立书院、编写文化传承教育读本的事。经过一年多努力,《茫父故里古茶久安》乡土教材编写完成,开创了贵阳市花溪区编写乡土教材的先河,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也促进了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小家的精神德行,勾勒着社会发展的全景。


  维护安全扬正气 社会治理聚合力


  千万个家庭形成社会的底座,把好家庭这一道“脉搏”,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就抓住了关键节点。


  “我们曾经约定过,要活到老奉献到老……”曾经当过兵、打过仗的刘正龙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2005年,刘正龙与妻子杨丹如用了一年时间,做了件一生难忘的事——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的村办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


  “从小的教育,党和部队的培养,这才有了我今天的生活。”从新疆回来后,刘正龙又做起了打扫卫生的志愿者,当选上复退军人之家宣讲员。最让他自豪的,莫过于每天穿上迷彩服,戴上特制的巡逻红袖标,和6名平均年龄57岁的义务巡逻队老兵一起,用脚步丈量辖区每一个角落,守望万家安宁。


  身兼38年党龄的老党员和复退军人“双重身份”的他,积极参与到中华社区成立的“老兵义务巡逻队”,将维护社会安全秩序视为己任。


  “这身衣服一出来,小蟊贼都被你们吓跑咯,大家更有安全感了!”邻里的赞许道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因子,反映了实实在在的民生。


  “我们家就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其中一个。”在贵阳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中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邹竹青,从军22年、转业从警10余载,用满腔热忱展现出当代军人永不褪色、无私奉献的风采;妻子唐萍,从医院骨干到开办诊所服务基层,为千百个困难家庭和现役军人带来福音。


  对于邹竹青来说,军装、警服穿在身上,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从军期间,邹竹青挂职基层,推进党建扶贫,被评为2003年度省级基层党建扶贫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团级单位主官时,所在单位被表彰为“先进团级单位党委”“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换下了军装,邹竹青并没有歇一歇的想法。转业从警后,他主动请战到基层一线,只身勇斗亡命大毒贩、破门勇擒携枪嫌疑人,参与侦破大小案件300余起。


  “他在部队是保家卫国,在这里也是。”为了支持邹竹青从戎报国的抱负,唐萍本来作为兴义市人民医院业务骨干被保送至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但她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条件,跟随邹竹青随军至修文,兼任团卫生队军医,开办诊所,服务基层官兵及周边百姓。10多年来,为县里贫困百姓和军警家庭减免看病费用11万余元。


6.jpg

平安和谐的罗嗣燕家庭


  国强千秋盛,家和万事兴。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牢思想之基。


  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国家,需要一种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为推动社会安定祥和、文明进步凝聚了内生动力,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一茜

  编辑 胥芬芳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