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玉蝶:千企改造让老企业焕发新活力

  9月28日一早,贵州玉蝶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刘建民按照惯例,准时到达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刘建民是贵州玉蝶生产部工人,今年48岁。1991年,刘建民进入贵州玉蝶后就一直在生产车间从事扎线、包装等工作。


W020201001679395577048.jpg


  原本想着会把这个工作干至退休的刘建民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随着近年来生产车间的不断改进、提升,他居然从一名只会做扎线、包装的传统工人变成了会操作智能设备的技术工人。


  “曾经一说起传统产业的生产车间,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乱糟糟、脏兮兮。不过,只要在我们的生产车间走上一圈,你就会改变对传统产业生产车间的固有印象。”刘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出于好奇,记者在刘建民所工作的车间走了一圈后发现,车间内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每一条生产线都只有一名工人在岗,只有发现机器出现问题时,他们才会动手消除故障。


  记者所在的车间,便是公司集生产、包装、运输、储存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车间。生产线上,电线生产出来并完成自动完成包装后,一个黄色的智能机械臂便立即将其夹放在旁边的货架筐里。货架旁边的黄色AGV小车随即拉着货架,沿着地面的轨道运输进入升降步梯,径直将成品放入仓库。这辆AGV小车的运输速度,要比一般工人快得多,且运输量更大。


  “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力量。”刘建民语出惊人。


  刘建民的转变其实是贵州玉蝶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而刘建民所不知道的是,贵州玉蝶今天的变化得益于贵州推行的千企改造工程。


  贵州玉蝶的前身是贵阳电线厂,始建于1958年,2008年,企业通过改制组建为现在的贵州玉蝶,作为全国线缆行业28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贵州玉蝶电线的销售量占贵州省市场份额的50%以上,占贵阳市市场份额的65%以上,稳居省内行业第一。


W020201001679395689001.jpg


  但随着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贵州玉蝶的产能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一线工人的工作量也日益繁重。


  面对迫在眉睫的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贵州玉蝶进入了千企改造工程企业名单。进入名单后的公司通过不仅获得了全省各级相关单位的多项支持,公司也通过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刘建民所工作的生产线便是贵州玉蝶在千企改造期间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家智能制造及智能仓储一体化的生产线,智能生产线末端通过空中连廊连通全程无人化立体仓库,这样的智能车间为贵州玉蝶带来的是不仅高效生产、产能翻番、能耗降低,还有一线施工人员的精减。


  数据显示,自智能制造一体化车间投入运行以来,生产车间一线工人从132人降至36人;生产工序由原来的6道合并至一道;生产产品不合格率2%降至0.7%;各项能耗大幅减少,并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改变的不止是生产车间,记者在离生产车间不远的玉蝶工业大数据中心内看到,工作人员周瑶也正通过一块7.2米*3.6米的大频幕上实时显示着生产车间的各设备工况、操作等运行数据,还有生产车间的实时监控及公司的销售、订单数据等。


W020201001679395744219.jpg


  周瑶向记者介绍,这是公司建设的“玉蝶OSC数据协同工作中心系统及大数据展示系统”,工作中心是玉蝶的数据大脑、智能核心,可以将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生产线乃至整个工厂的数据,从微观到宏观都尽收眼底,从而获取产品从订单到销售的所有信息,一旦出现疑难杂症,各岗位人员可实时问诊,协同工作,迅速解决问题。而展示系统则可对工厂内的运行状态进行直观的掌控和分析,及时下达生产任务和指令,增强生产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


  “智能化生产,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生产效率,帮助企业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公司副总裁程宏说,以前我们一年的产值只有20多亿元,现在全部投产后能达到60亿元。这样的成效,正是智能化改造所带来的。


  未来,我们还将把智能制造持续深入,通过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整合,使整个生产系统达到协同优化,工厂更加透明和灵活,管理者能眼观八方,决策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同时通过各类信息化工具,为一线产业工人赋能,帮助其改进工作机制,降低工作强度,切实提升生产效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曾帅

见习编辑 吴一凡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