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产业革命结硕果 “山歌沿河”歌嘹亮

  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孕育什么样的歌谣。“这山没得那山高……”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人世代引亢高唱这首山歌。


  高山,是制约沿河发展的痛点。境内大小山峰8815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6座山。全县429个村落,大多分散于山坡上、深谷中,交通滞后,山外人不愿进来、山里人一去不回。土地、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发展要素长期匮乏。



  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迸发什么样的拼搏精神。山高人为峰,面对重重难越“穷山”,沿河人没有屈服,越是艰难,越要向山“进军”。


  近年来,依托大山赋予的独特气候和资源条件,沿河自治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争取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实现绝地突围。


  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如今,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76126人减少到20323人,贫困发生率从28.06%下降到3.33%。茶叶、空心李、中药材、生猪、白山羊、食用菌等富民产业,已成为该县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



  荒山种茶换底色 老牌李树发“新枝”


  雨后茶山风景异。秋雨绵绵,云雾萦绕,登高俯瞰晓景乡管家盖上茶叶基地,一垄垄茶树,如无数条绿带缠绕山间。


  管家盖上茶叶基地,是由贵州韵茗春茶叶有限公司,和两家合作社组成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茶园面积4000余亩,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全乡11个村,4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茶,在沿河历史久远。在该县塘坝、新景、后坪等7个乡镇28个村分布着千年以上古茶树有300多株,100年以上的有6万余株。2016年,在中国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正式授予沿河为“中国古茶树之乡”。


  古茶氤氲,推波助澜。按照“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沿河深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拓荒山荒地做大做强茶产业,一时间玉米土豆等低效作物相继调减,片片茶园绿满山头,成为助推脱贫攻坚长效产业。


  荒山换底色,种茶能致富。如今,全县已发展茶园15.44万亩,投产14.73万亩,茶叶经营主体78家。今年产值8亿元,带动3.42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助推16240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沿河,岩溶山区地貌,群山巍峨起伏、海拔高差巨大,地表切割使得土地窄小破碎、耕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千百年来,群众薄地刨食,苦不堪言。


  老树发“新枝”,造血输动能。被誉为“人间仙果、李中茅台”的空心李在沿河已有上千年培育历史,是该县征服石旮旯,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农村产业革命号角在贵州吹响后,沿河把空心李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从原来零星种植的2000余亩,如今已规模化种植9.28万亩,投产果园5万亩,年产量5万吨,年产值达8.5亿元。辐射全县11个乡镇,带动19万群众增收致富。



  引来菌菇添动能 代养生猪闯富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耕农村产业革命,沿河县不仅力推本土特色农产走出去,更注重把现代高效农业让引进来。


  鏖战贫困,时不我待。今年是沿河决战决胜深度贫困、实现整县摘帽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部署,今年沿河借力兄弟县帮扶契机,将食用菌(黑木耳)列入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


  “种玉米、红薯,都不如发展黑木耳有搞头。”在官舟镇马脑村黑木耳基地智能农场里,68岁村民的向宗文乐滋滋地说,自从食用菌(黑木耳)产业落户马脑村,他和儿子都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一家人快步过上了好日子。


  向宗文所说的官舟菌棒加工厂是印江县支援沿河产业发展项目,印江结合自己的优势产业——食用菌产业发展实际,把梵天菌业公司、劲强生态农业公司带到沿河,增加“造血”功能。


  抢抓兄弟县帮扶机遇,沿河借力发力,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25个村规划实施2000亩,菌菇年产值可达1.035亿元。如今产品已远销到欧洲,成为有效带动农户26963人,增收致富重要途径之一。


  为做大产业红利,沿河还转变思路,以实施生猪代养场建设项目为抓手,引进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在全县发展生猪代养场43个。


  “生猪代养,前景大好。”在中寨镇清塘村,协力生态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闯说,一年可出栏7000头,纯利润可达300万元。按分红按721模式,贫困户,代养负责人,村集体经济,都能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引进企业谋发展,养好生猪铺富路。目前,沿河已累计投放仔猪5.4万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7亿元,生猪产业惠及3852户1.54万人。



  业兴人勤闲地少 群众致富感恩多


  沿河全力推动“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和“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态鸡、生猪”四个短平快产业让群众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农家少闲月,秋来人倍忙。九月,茶园管护,菌菇排棒,辣椒采收……勤劳的沿河人朝出夕归,穿行在山山岭岭,忙碌于田间地头。


  除草、施肥、采茶……在沿河中寨镇志强村,71岁村民廖廷洋说,两年多来,茶园管护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感恩‘白叶一号’茶叶,以前我们种玉米、红薯糊口,现在靠种茶每年能领近3万元工资,村里几乎没了闲地。”廖廷洋告诉记者,他从未想到过自己会在家门口成为拿工资的人,也从未想到过家乡的山头会变成连片的茶园。


  说起以往的艰苦日子,官舟镇红星村村民田富国对土地是失望的。原因是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没挣钱不说,有时还不够温饱。彼时,受够穷苦的红星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纷纷选择他乡谋生。


  今年种上辣椒,收入翻了几倍。“没想到今年种辣椒能收入15000元,明年我打算继续种。”看着一车车红彤彤的辣椒走出大山,换来真金白银,曾经失望的田富国对土地又重拾了信心。


  穷山变靠山,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获得红利的生动案例,在沿河大地上还有很多。重重大山挡不住沿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不屈不挠、勤劳向上的精神头儿为笔,莽莽群山为纸,沿河人深耕农村产业革命,绘就了一幅脱贫攻坚精彩画卷,“山歌沿河”歌声势必更加嘹亮。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田勇 江佳佳 施平

编辑 王琳

编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