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卷巨澜 武陵腹地战犹酣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


  九月的铜仁,穰穰满家、硕果累累,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1934年,红三军西渡乌江,挺进黔东北,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如今,地处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6417户、20323名尚未脱贫的群众,即将攻克贫困堡垒。


  轴部成山,翼部成谷的沿河自治县,是贵州省“9+3”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铜仁市最后一个未脱贫县。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啃下贫困“硬骨头”,按照省委、省政府挂牌督战要求,铜仁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推动脱贫攻坚不断攻城拔寨,推行全市9个区(县)和大龙经济开发区、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帮扶沿河,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将苏州送来的帮扶血液转化为造血干细胞,沿河自治县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升,在答好疫情这道“加试题”同时,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切实补足短板,答好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必答题”。



  兄弟同心,吹响战贫集结号


  金秋九月,乌江沿岸,叠翠流金。沿河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黑木耳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务工群众忙得不亦乐乎。


  “马脑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黑木耳。”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华说,围绕马脑村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结合自身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把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带到沿河,帮助马脑村建设日产6万吨的智能化菌棒加工厂和100余亩黑木耳示范基地。


  “今年上半年,光劳务支出就达60余万。”接过陈华的话茬,官舟镇副镇长杜尚会说,马脑村的食用菌(黑木耳)产业是沿河自治县脱贫攻坚四大重点扶贫产业之一,也是印江自治县支援沿河自治县产业发展的项目,为助力沿河按时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兄弟县印江协助马脑村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非常时期,定有非常之举。今年以来,铜仁市号召已经脱贫的碧江、万山、石阡、思南、印江等9个区县和大龙经济开发区、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驰援沿河,从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倾情帮扶,吹响战贫集结号。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坚持短期见效与长远发展相结合,重点支持沿河发展生猪代养、生态鸡、蔬菜、食用菌、生态茶、红薯、辣椒、油茶等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沿河县如期攻克深度贫困提供有力支持。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产业帮扶不仅鼓了百姓们的钱袋,还富了他们的脑袋。” 杜尚会说,通过前期培训和现场教学,大部分群众已经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今年上半年累计采收鲜木耳100余吨,入库的4吨多干木耳已分别销往欧洲市场和全国各大商超、连锁店。


  “一天能挣80元。”将菌棒摆放整齐,黄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婵婵说,以前镇上没有产业,只能在家务农,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如今在基地务工,每月至少能有2000多元钱的收入,手头宽裕了,日子也有了奔头。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铜仁市9个区县2个经济开发区共计有生猪代养、辣椒、红薯、生态鸡等34个产业项目落地,帮扶资金达1.1亿元。市级选派33名农业技术专家、各区县抽派54名技术干部驻沿河蹲点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和项目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山海情深,谱写扶贫协奏曲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趁着秋意,记者走进沿河自治县中界镇高峰村,一幅幅印着3D壁画的墙面逐一映入眼帘。


  “这是善港村驻高峰村扶贫工作队请江苏的设计师过来画的。”高峰村第一书记张鲁黔说,为了把高峰村打造成农旅一体的“网红村”,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善港村驻高峰村扶贫工作队让设计师结合高峰村的特色产业和土家文化,在居民楼上创作了蜂巢、戏水儿童等创意墙绘。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苏州市“一对一”结对帮扶铜仁市。随后,张家港市与沿河自治县结成帮扶对子,善港村对口帮扶高峰村。


  “别人倾尽全力帮扶,我们自己也要奋力前行。”中界镇镇长黄进说,为了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机遇,中界镇将各方帮扶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化帮扶血液为造血干细胞,让群众得实惠。


  见微知著,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杠杆,撬动沿河各项事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沿河将张家港的资金、技术、产业等优势资源转化为战贫动力,形成了“五借五推”促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经验。


  借势而为,推动工作高位开展。成立以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相关单位和各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明确6人专职办公,确保工作有效落实。


  借梯登高,推动思想观念和作风互通互鉴。两年来,沿河共组织选派213名年轻干部赴张家港市挂职学习,举办培训班59期,培训821名干部,组织乡镇干部346人次到张家港市考察交流,张家港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市场等优势,在沿河落地生根。


  借力发力,推动协作领域和内涵拓展。结合自身实际,沿河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培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精心谋划、精准发力, 并利用今年苏州市和张家港市2.46亿元的帮扶资金,实施项目73个。


  借书留真,推动学得真经。选派356名村干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到张家港市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推动教育、卫生、农技等开展专业技术帮扶和组团式帮扶,张家港与沿河88所中小学、24所基层医院结对帮扶。


  借船出海,推动劳动力和农特产品出山。克服疫情影响,今年,沿河通过劳务协作实现省外输出就业885人;建立扶贫车间3个,吸纳就业人数341人,带动贫困户65人;直接销售空心李、茶叶等农特产品1579万元,招商引资19.44亿元。



  自力更生,答好脱贫必答题


  九月的沿河,辣椒映红了土地,茶树点绿了山间,田间地头一派丰收之景。


  “今年第一批生猪净利润达150万元。”中寨镇清塘村协力生态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闯说,为了支持产业发展,2019年,当地政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10万元,协助他修建生猪代养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为了发展生猪产业,今年沿河自治县转变思路,以实施生猪代养场建设项目为抓手,引进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在全县发展生猪代养场43个,清塘村便是其中之一。


  “我和丈夫在这里务工,两人每月能有8000余元的收入呢。”生猪代养场内,杨坪村建档立卡户田国香说,由于身体不好,以前在外务工每月只能挣2000余元,如今家乡有了产业,她和丈夫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讨生活。


  目前,沿河43个生猪代养场累计投放仔猪5.4万头,完成投放任务数的100.3%,生猪成活率达95%以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7亿元,惠及3852户1.54万人。


  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产业发展根本,今年以来,沿河自治县坚持“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五个三”要求,全力推动“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和今年新增的“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态鸡、生猪”四个短平快产业实现“六个转变”。


  坚持长短结合,沿河建成投产茶园14.03万亩,年出栏白山羊15万头,投产空心李5万亩,种植中药材4.5万亩。今年新发展5.92万亩辣椒,已采摘销售4000吨,兑现辣椒销售款1400万元;生态鸡出栏销售26.56万羽,实现产值863.55万元。


  加强产销对接,沿河成立农产品销售工作专班,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已与五矿集团、中冶集团、贵钢、张家港邮政等公司达成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签订消费扶贫采购协议13份,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辣椒、食用菌产业按保底回收并签订了合同,生猪代养、生态鸡代养产业按代养模式发展,确保了产业发展收益。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沿河“3+1”核心指标问题实现动态清零,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剩余贫困人口达到脱贫出列条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江佳佳 田勇 施平

编辑 王琳

编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