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走基层】榕江“五个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稳就业 孩子“学无忧”

  • 作者:郭芳霞 余光燕 邓钺洁 江佳佳
  • 编辑:孙远铭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0-09-29 17:55:40

02_02_1001.jpg


  走进榕江县易地搬迁特和小区,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一栋栋崭新楼房错落有致。小区内的扶贫车间里,传来阵阵“嗒嗒”声,二十多名工人正忙着在缝纫机上赶制口罩。


  这里上班的工人,大多是住在小区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王金花便是其中之一。


  缝纫机前的王金花,手法娴熟、动作连贯。只见她双手将半成品的口罩放在缝纫机上,双手轻轻一推,便完成了一个口罩的缝合。


  “从小山村里搬出来,住进新房子,还有了活干,一切都越来越好。”王金花对未来充满憧憬。


  W020200929610484786390.jpg


  没搬迁之前,王金花一家五口居住在兴华乡高旧村。“一栋三十多年的破旧木房,公婆住一头,我们住另一头,最怕家里有客人来,没多余的房间给客人住下。”说到这里,王金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出门、上学、看病,在大山里生活没有不难的。我们倒是苦惯了,就怕孩子上学不方便,以后跟我们一样的苦。”王金花说,孩子上幼儿园要到兴华乡,每天要来回接送,一天来回接送的车费就要花费20元,教学条件简陋。


  “我和孩子的爸爸吃尽了没读过书的苦,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读书。”王金花说,2015年,她干脆带着三个孩子来到县城,租了间狭窄的小房子,陪孩子读书。


  “房东看我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县城不容易,后面也没收房租了,就只收水电费。”王金花说,直到搬进新家,才给房东封了个大红包表示感谢。


  让王金花想不到的是,带着孩子住了5年狭小出租房,2019年10月份,她和家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高旧村搬来特和小区,生活立马变了样。


  “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回忆起刚搬进新家的那天,王金花永生难忘,看着孩子们奔向自己房间的那一刻,她内心的愧疚减轻了许多:“终于不用再带着孩子走进那间小房子。”


  好事连连。谈起孩子的学习,王金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这些年的辛苦伴读也算有了回报——她女儿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凯里上高中。


 W020200929610485132187.jpg


  “两个小的孩子现在三小上小学,学费减免,还有营养午餐,为家里减了很多负担。”王金花由衷感慨:“有公交车从小区直达学校,我也不用费心接送。我就有更多时间在车间里干活,多赚点钱补贴家用。”


  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了造福深山贫困群众,全面同步小康的民生工程。榕江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要求,按照县城区集中安置为主、中心集镇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新建富民、卧龙、阳光、特和小区4个县城安置点和定威乡安置点1个中心集镇安置点;涉及全县19个乡镇229个村5978户25346名搬迁群众。


  在“搬”的任务即将收官这个关键节点上,榕江逐步从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群众搬进来,服务跟上来,基础配套加快推进,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五个体系”要求,榕江县不断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W020200929610485192429.JPG


  在县内的移民安置点社区挂牌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积极探索车库变车间、门面变旺铺、农民变工人“三变”模式。盘活4个安置点固定资产建成“楼下扶贫大车间”14个,建成千匠百艺扶贫车间、翌扬鞋业、衣扬服装厂、百年兴手套厂、大通电子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1962人就地稳定就业,使群众“增收顾家”两不误。


  同时配套建设服务中心4所、小学1所、幼儿园3所、卫生服务中心1所、4个安置点开通公交车,解决搬迁群众出门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难题。让贫困群众不仅“挪穷窝”,更“断穷根”,彻底告别落后生活,逐渐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对于王金花一家来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挪了“穷窝”,更让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郭芳霞 余光燕 邓钺洁 江佳佳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田旻佳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