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生态化 信息化 精深化 集群化丨贵州“千企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千企改造”工程!

  “千企改造”工程,旨在推动企业乃至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强调,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奋力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经济中、新旧动能转换中“不失速”。

  自2016年以来,贵州“千企改造”工程已实施了四个春秋。此举重磅战略举措,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为企业发展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回望当时,“千企改造”工程的战略实施,旨在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勇闯天地的创新型企业。再看今朝,这一招重磅战略举措,让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产业激发了内生动能。

  多年来,“千企改造”工程助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提质增效的效果清晰可见。贵州,正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00928070609_25372.jpg

贵州磷化集团黔南基地的β建筑石膏粉成品仓


  生态化 护住青山 赢得金山

  “山头”变“洼地”,“废渣”变“元宝”。

  据了解,贵州省磷石膏总量约1.2亿吨,每年产生量约为1300万吨。

  作为磷化工大省,贵州磷石膏堆存量在全国占比约13.3%,大量堆存的磷石膏给贵州省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磷石膏堆存不是长久之计,但磷石膏的利用又是世界性难题。

  难题摆在面前,唯有开拓创新、转型升级,方能寻求突破。

  针对“痛点”,贵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现代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贵州磷化集团率先踏上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贯彻落实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政策的排头兵、先锋队。

  在政府部门和贵州磷化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瓮福化工科技公司在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并重的新格局。

  “虽然‘以渣定产’对企业带来一定压力,但这样的倒逼机制也将推动磷化工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培育形成综合利用产业链。”瓮福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姚勇说。

  在贵州磷化集团黔南基地展示中心,用磷石膏制成的建材有防火墙、防火门芯板、SPC超级防水矿石地板、纸面石膏板等20多种。姚勇告诉记者,从利用量最大、技术成熟可靠、可开发价值等方面考虑,磷石膏综合利用在建材领域最为显著。

  “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姚勇说。截至目前,贵州磷化集团开阳基地磷石膏利用处置率达101.43%;息烽基地磷石膏利用处置率达81.37%;黔南基地磷石膏利用处置率达71.46%;其余企业已实现产消平衡。

  贵州磷化集团的产业生态化之路,仅为贵州现代化工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贵州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在千企改造工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算大账、算长远账,换来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

  ——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推动绿色企业创建,抓牢工业节能监察,对重点企业全覆盖;严格执行阶梯电价政策,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

  ——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省市两级加大投入,全面推动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推进磷石膏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重点推进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的绿色化、清洁化改造。

  ——严格执行等(减)量置换,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从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入手,跟踪调度一批固体废物排放重点企业、培育扶持一批综合利用重点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信息化 升级制造 “云”上助力

  走进福爱电子(贵州)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有序作业,从粗加工到精细加工,一批批成型的汽车零部件从这里走向世界。

  在流水线建设中,福爱电子用“云”为传统制造赋能。“我们对自动化程度高的加工、装配和检验设备通过二次开发,连入物联网,快速应对市场需求规格产品,实现信息化的应用,有效保障制造的品质。”

  以生产设备为例,采用信息化集中控制、协调,从指令下发到加工完成是自动实现,数据整理方便,查询快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与“千企改造”的目标高度吻合,就是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福爱电子开发的物联网和服务体系已投入使用,从传统电脑终端到智能移动客户端,可方便快捷的追踪产品。这一转型最大益处,是通过数据化信息追溯产品,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在福爱电子看来,目前,工业迈入4.0浪潮中,工业生产进入了新阶段。智能工厂的实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招。

  为此,福爱电子通过厂房改造、购置设备、与科研院所合作,投资4000万元,建设全国唯一FAI计量单元信息化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30万套产品。


20200928071341_80202.jpg

健兴药业项目数字化车间一角


  同样,贵州医药制造的转型升级也在逐浪前行。在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数字化提取、制剂车间项目的建设引人注目,还有绿色的新型生产流水线、整洁的生产车间。

  作为纳入今年“千企改造”工程省级龙头企业之一,健兴药业的数字化提取、制剂车间项目是新型化推进工业化的重要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试生产。

  建设此项目,是源于企业现有生产线产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原建设生产线在质量控制、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上已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据介绍,该项目针对提取、制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将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生产工艺有效地融合到动态多功能提取等制药单元设备中,以信息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优化制药工艺和质量控制,实现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技术衔接和产品质量一致性,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时,提高仓储智能化,实现生产仓储一体化。

  项目建成达产后,预期可实现销售收入506575万元,实现年利润52180万元,解决就业300人。

  福爱电子、健兴药业的变化,是贵州企业借助大数据转型升级的两个典型。在贵州,还有像老干妈、航天电器、贵州轮胎等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两化融合、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项目,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0200928071233_29424.jpg

贵州轮胎厂 龚世煊 摄


  近年来,贵州着力抓好智能制造示范培育,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培育。

  以2018年为例,省财政专项资金安排近2亿元,支持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项目86个,积极争取中央工业转型升级资金7948万元,用于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发展。

  贵州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外,还加快推进“万企融合”工业领域工作,建立融合标杆示范项目培育信息库。制定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再出发行动,引导传统制造企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设备联网数达到3075台(套),工业机理模型128个,运行性能较佳工业APP软件1395个、工业软件204个,“登云用云”企业658户。

  精深化 由特转深 走向高端

  在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食品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序地进行产品分拣,一片繁忙景象。

  这样的生产场景,与2016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虽然红赤水集团作为贵州省扶贫龙头企业,以竹笋、菌菇及石斛茶等农产品加工为主,但在当时,企业生产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只有竹笋类农产品加工生产车间一个,年产能仅3500吨。

  在红赤水集团看来,过去休闲类食品的生产设备相当落后,人工成本也很高,在这种背景下,食品生产必须走向智能化、机械化发展之路。

  于是,红赤水集团搭上“千企改造”工程的快车,朝高质量发展迈进。

  红赤水集团以红赤水食品产业园建设为目标,通过转型升级改造,到目前为止,园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已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原材料加工车间、出口车间以及冰鲜冷库、制冷立体冻库等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招商选商入园,汇集各种特色食品生产厂家入驻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现已吸引16家食品型生产企业成功入驻。

  转型升级益处多,发展进程“不失速”。2019年,红赤水集团产值达1.8亿元,全国经销商客户数量达到458家,产品已覆盖全国各省会市场和主要地级市场,并出口到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市场。

  同样,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产业分工,打破小而全的格局。在“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全球化”上下功夫、做文章。

  智能化——引进了日本抹茶精加工生产线2条,红宝石精加工生产线2条,绿宝石精加工生产线2条,大宗茶生产线4条。

  规模化——在贵阳花溪、遵义凤冈建立生产基地后,又在铜仁江口建立生产基地,旨在建成精制红绿宝石3000吨、抹茶4000吨、大宗茶10000吨的综合产能。

  ……

  唯有开拓创新,才能走出更开阔的天地。如今,贵茶集团旗下主打产品“绿宝石绿茶”“红宝石红茶”“抹茶”畅销国内“北上广深”等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

  今年以来,我省围绕“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目标,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结合,不断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新成效。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完成产值626.82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目标任务的52.2%,增速和目标进度在十大工业产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优质烟酒,是近3年来最好水平。

  在12大农业产业中,中药材、辣椒、茶叶、特色林业、刺梨等产品加工率超过90%。数据说明了贵州农副产品加工率提升,重点企业产能释放明显。

  下一步,贵州将扎实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打造“生态底色最鲜明、地域文化最突出,产品品质最优良,标准体系最完善,品牌最具竞争力,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集群化 强链延链 跨越发展

  园区作为产业特色化发展的主阵地,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战场。

  园区的重点环节建链、优势环节强链、薄弱环节补链,成为贵州加快产业聚集、推动集群发展的最强音。

  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如今,全省工业园区朝着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延伸产业链发展目标出发,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工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以2018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中类行业覆盖面为87%,分别比2012年提高7.3个和10.9个百分点;在统工业产品覆盖面为54.7%,比2012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产业链水平有所提高——

  围绕产业上下游强链、延链、补链,制定产业招商方案,建立对传统产业升级进行强链、延链、补链的项目库、客商库,精准实施产业招商,有序开展产销对接推进协同发展系列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激励和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升级,优化产品层次,加快形成了一批医疗仪器设备、北斗卫星设备等高科技产品,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

 园区发展质量水平提高——

  进一步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推动错位发展,精准选准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其他产业,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积极促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清洁化、生态化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和完善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实现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市场运营,逐步推行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截至目前,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3个,国家级绿色园区4个,省级绿色园区16个。

  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依托产业园区,着力发挥工业化主导作用,努力增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动力,着力推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入园区,着力提高园区亩均产值。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纳入监测范围的95个工业园区集中了78%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占比保持80%左右。

  如今,贵州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产城融合、错位发展、产业集群、集约节约、生态绿色五大方向为目标,推动全省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培育一批龙头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根据主导产业关联度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增链,分类、分层、分批引进项目和企业,加速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支撑的产业集群。

  【数读千企改造】

  2020年从全省十大重点行业中筛选出86户龙头企业和137户高成长性企业

  2020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共支持“千企改造”工程1.26亿元,引导和支持35个项目加快建设

  工业基金支持“千企改造”工程企业38户,投放金额16.74亿元

  2020年上半年,全省共启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099户,涉及项目1255个,完成投资475亿元

  制定完善《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贵州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贵州省制造业创
新中心建设意见》

  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8户。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6户;省工业设计中心21户;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6户,其中国家级11户;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39户;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6户,其中国家级12户

  2019年,十大工业产业有效专利52927件,同比增长12.1%

  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1个

  2019年,贵州省商标注册62033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总数212200件

  全省共培育出驰名商标64个,贵州名牌产品723个,贵州服务业品牌55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2个

  (数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华永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