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助力脱贫攻坚 书写贵州故事 | 关岭:“啃”下石头山 种上花椒树




  太阳在远远的山尖儿上搁着,青白色的石头大片裸露在地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几株稀疏瘦弱的庄稼长在薄薄的一层黄土上,过早枯黄的玉米棒子零星立着,“脚下”没有多余的野草。


  30来岁的曾德春牵着一头老牛从山上下来,老牛瘦骨嶙峋,有气无力地一步一步挪着,曾德春满脸愁容,他已经记不清这是家里的老母牛第几次饿肚子了。玉米还没到收获的季节,家里喂养的牛和猪都断了口粮,严重的石漠化注定不会让土地结出硕果。想起自己的妻儿,再看看背后的老牛,曾德春无奈的坐在石头上,对着山那边同样光秃秃的“石山”叹气。




现在的坝山村仍然有大片石头裸露地表


  这是曾德春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是30年前关岭自治县普遍存在的生活情景。关岭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33.91%,土地石漠化在学界被称为“地球之癌”。


  曾德春家住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原板贵乡),偌大的村庄,竟然找不到一块超过一亩的平地或耕地。数百年来,勤劳的人们一直在石头与石头之间见缝插针地播种着玉米。土层浅、肥力不足,在这样的环境里种植作物,其收成可想而知。每逢降雨,都有可能将这些历经千百年才形成的土壤冲走。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裸露于地面的石头却越来越多。曾德春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像陷入了无尽的死循环。


  曾德春想到了“逃”。


  卖了几头牛,留一部分钱给家里,拿一部分存进银行,剩下的一部分则用作路费,曾德春带着养家糊口的决心来到浙江一家鞋厂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对刚接触的技术不熟悉,曾德春每天加班赶工但还是收入甚微。家人打电话来劝他回去,让他回去继续种地喂牛,尽管在工厂上班工资低,但还是能保障每个月有点进账,去与留让曾德春十分纠结。




勤劳的曾德春


  正当曾德春犹豫不决时,1992年,板贵乡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实施“坡改梯”石漠化治理工程,政府带头号召群众们求生存、谋发展,开山劈石、整合土地,种植花椒2万余亩。曾德春家也是受益者,自己家的十几亩土地都种上了花椒,让他心有牵挂,于是辞掉工作,又匆匆回到村里去。


  万亩花椒树的种植首先带来最直观的幸福便是肉眼可见的“绿”。过去枯黄的地表变成了一片绿林,曾德春还记得,那时村里的老人们常常跑去山上、地里看花椒树,抹着泪说,“种花椒好,种花椒啊!”花椒树种下了,没有人比生活在那片严重石漠化土地上的人们更希望它存活。曾德春和其他村民一样,早晚都去地里,对花椒呵护有加。




石头缝里长花椒


  花椒种下,希望便在地下生根,慢慢开花结果,“有一把土都舍不得扔”的板贵乡百姓尝到了甜滋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让“板贵花椒”具备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的特点。挂果后,花椒给村民们带来了收入,让大家的吃穿有了保障。“板贵花椒”也凭借独特优点进入市场,往后的十多年,有近百家客商慕名前往板贵收购花椒,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


  曾德春在花椒树上看到了希望,越加呵护起山上地里的花椒树。花椒树自然掉落的种子落到在地,来年又长起了新苗,短短几年,本来间隙较大的花椒树群已经长得密密麻麻,缺乏经验的农户们都认为这是件好事,“树越多结的果子越多,果子越多收入越高。”哪曾想,过于密集的树群分散了土壤营养,让原先种下的花椒树延缓结果,后来生长的花椒树越长越小,再加上村民们缺乏种植技术,不懂得如何管理,花椒树慢慢进入衰老期,由一年一结变成三年两结。农户们都发现了这个规律,但是也无可奈何。不规律挂果的花椒树由此也有了一个外号,叫“歇树”,意为“歇一会长一会”。


  好日子才没过多久,怎么又这样了呢?曾德春也没搞懂,但随着家里两个孩子长大,越来越高的开销不允许他在家苦熬。于是,他又捡起过去的老本行,喂牛、养猪、养鸡,同时,他也继续种着花椒,日子不咸不淡过着。


  一天,曾德春去赶集,看见街上卖干花椒的商店生意不错,上前一打听,干花椒120多元钱一公斤,还有这么多人买。曾德春看见了背后的商机,回家和妻子商量后,狠下心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存款买了一台用于烤花椒的专业机器,把自己家里收的花椒全部烤干做成干花椒拿去售卖,没多久便把买机器的钱赚了回来。为了将干花椒生意做起来,曾德春便在村里收购农户们滞销的生花椒,统一收来的花椒制作成干货拿到市场上统一售卖。曾德春的小生意虽不温不火,但是却让他积累了一批客户,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商机,每每回忆于此,曾德春都止不住的激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商机。”




被花椒树“染”绿的坝山村


  2015年,45岁的曾德春照常忙碌着,他和从重庆来的一位收购商约好了时间,要完成一笔交易。对方到来后,品尝了“板贵花椒”,大为夸赞,并提出想要去基地看看的请求。曾德春好客,便答应下来,陪他一起去自家的花椒基地。来到基地后,重庆客商仔细观察了曾德春家的花椒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你们这边的花椒质量好、品种也不错,就是产量太低、种植技术太老化,现在重庆那边有一些新技术,可以提高产量,你们其实可以去学习一下。”学习种植技术,这是曾德春之前没有想过的。“整天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搞副业,为什么不从花椒本身入手呢?”他想召集村民一起前往重庆学习技术,但大家都以“都是土里种的东西能有啥技术”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无奈之下,曾德春只能带着儿子一起前往重庆学习。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原来种花椒门路如此之多,并不是两把肥料就能打发的事情。曾德春在重庆的学习为他打开了新思路,也为他开启了走上“土专家”的路。学成归来后,曾德春带着儿子到地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剪掉多余的树枝、拔掉老化的树苗。这一举动吓坏了村里人,“不能拔呀,辛辛苦苦种下的,你怎么能拔掉树呢?”“剪了就活不了,尽干傻事。”见大伙儿的劝说没用,曾德春的父母也心急如焚,妻子见状,同样也不支持曾德春“搞创新”:“不能白瞎这么多树苗。”


  但曾德春心里有数,做了不一定带来回报,但不做永远不可能有收获。曾德春将自己地里的花椒全部剪枝并升级改良,种下了200棵新树苗,后期根据在重庆学到的技术进行灌溉、打药、施肥和保护,按照步骤培育。对于当时的孤注一掷,曾德春坦言自己心里还是有点“虚火”,“万一全失败,我家一年的收入全砸在里面了,大家都得挨饿。”但认真学习的技术和用心培育的花椒树没有辜负他,2017年,曾德春改良培育的花椒基地实现了大产,花椒产量从每亩150公斤涨到了每亩500公斤,一年赚了18万元。




改良花椒结的果


  “新品种”花椒让曾德春赚到了钱,村里人相信了“种花椒还是要靠科学”的说法,纷纷来取经,曾德春也不吝赐教,一步一步教大家如何将花椒树改良升级。2018年,曾德春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将村里所有荒地全部流转,同年投产30多万。2019年,曾德春家的花椒基地达110亩,按市场价20元一公斤算,至少要赚净利润30万元。坝山村在曾德春的带领下,全村大力种植花椒,并对花椒进行改良,为了将村里的花椒基地管理好,曾德春牵头组织成立了关岭板贵德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起合作社的花椒引苗、种植、病虫防护、采摘、销售等一系列工作。


  2020年的这个盛夏,曾德春家又迎来“高产”时刻,因为量多面积大,曾德春招了十多个采摘工人,并就近长期招聘一批工人在自己的加工厂工作,为出不去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现在,曾德春和儿子一起打理着这花椒基地,一个管种植技术,一个管销售加工,父子俩分工合作,想要把基地做大做强。曾德春说,下一步要在花椒基地安装喷灌,让花椒长得更好,还要设计自己的包装,将“板贵花椒”的名片打出去。


  靠着这片“石山”,不服输的曾德春练就了点石成金的“本领”,这般本事对于曾德春来说就是简单的几个字,“敢做、舍得、肯学”。没有等来的成功,曾德春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去花椒基地干活,晚上8点才回到家,每天都“泡”在花椒林里,珍惜爱护每一棵来之不易的花椒树。曾德春说,“珍惜是因为拥有,过去那些坐在石头上叹气的日子,再也不能回去了。”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