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青山林下说丰年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决战深度贫困

  秋天,又一个丰收的季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一座座青山上,空心李树枝正“放松”地吸吮着秋天的雨露,黑木耳与红辣椒交相辉映蹦进采摘人的藤篓,白山羊与生态鸡也准备陆续登场……


  沿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数千个山头延绵起伏,一条条深沟穿插纵横,是名副其实的“山城”。沿河是贵州“9+3”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铜仁市最后一个未脱贫县。


新景镇茶园  沿河县委宣传部 供.jpg

   新景镇茶园。沿河县委宣传部 供


  正入万山圈子里,决战深贫在山头。沿河从山地特色产业打开突破口,围绕建设武陵山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建设重点县、生态旅游示范县和乌江流域最具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定位,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着力培育富民产业。


  今年以来,沿河集中力量、集中要素,重点发展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四个新兴产业,与前几年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茶叶、空心李、白山羊、中药材等传统产业,构成了助推脱贫攻坚的“八大支柱产业”。


  沿河秋来风景异。八大产业覆盖村村寨寨,点缀在一座座青山上,让昔日恼人的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金山变乐山。


  荒山变青山 绿波荡漾生态美


9月上旬,沿河沙坝村葡萄基地进入采摘旺季 沙坝村 供.jpg

  9月上旬,沿河沙坝村葡萄基地进入采摘旺季。 沙坝村 供


  中寨镇大宅村的山坡上,“白叶一号”绿茶经两年培育正快速成长,微风拂来,掀起一层层绿浪。过去,大宅村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如今,村民正享受着“绿”的馈赠。


  “收成要得不要得,老天说了算。”村民田红军的几块薄地,全“贴”在山坡上。为最大增加收成,村民轮番耕种,每逢大雨,泥石滚滚,多次险些造成安全事故,为寻求生计,只能外出务工。


  38岁的田红军,家中共6口人。为维持生活开销,他跟着村里人一起去江西打工,家里的土地几乎全部荒芜,长满了杂草。


  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有效遏制石漠化,大宅村人自己也探索过种茶叶,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栽种过一些老茶树,然而“也只能挣包盐巴钱”。


  2018年10月,在沿河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对接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茶苗落户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不仅让撂荒的地绿了起来,还为留守在家的群众找到了就业增收的渠道,不少长期依靠救济的贫困户能在茶山务工,实现了在家就近增收致富。


9月初,沿河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基地群众正在除草  施平 摄.jpg

  9月初,沿河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基地群众正在除草。 施平 摄


  “今年清明节前后,种下的第一批白茶已采摘。今年又扩大新增530亩茶园。”田红军告诉记者。2018年,他和另外3位村民共承包650亩土地,成立的大宅村利民种养合作社合作社种起了白茶,带动了40余人就业。


  沿河多山,山隔水阻,阻断了发展之路。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等因素制约,过去沿河土家人多外出打工求生,山上土地渐渐荒芜,一座座山头成了一座座荒山。


  山是靠山,也是希望。“两山”理论春风吹拂武陵山区,沿河人开始立足大山做文章,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河牢牢构建生态屏障成了发展特色山地产业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特色生态产业,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穿城而过的乌江是长江上游最大支流,贵州第一大河,沿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五个三”要求,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生态发展新路。


  沿河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2018年沿河获得“贵州省森林城市”,2019年全域绿化“六绿”攻坚顺利收官,完成绿化面积11.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57%。目前沿河正启动“国家森林城市”申报。


9月初,沿河中寨镇“白叶一号”开始长小花苞  施平 摄 (2).jpg

  9月初,沿河中寨镇“白叶一号”开始长小花苞。 施平 摄 


  推行“林长制”,聘用了4045名生态护林员,力争森林覆盖率达63%;建立健全了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有效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同时,为抓好国土空间绿化,沿河坚决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


  全力推动“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同时,还新增的“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态鸡、生猪”四个短平快产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各产业如雨后春笋节节高。


  青山变金山 群众吃上“产业饭”


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规范化生猪养殖项目里群众何立志正在给”金猪“消毒  施平 摄.jpg

  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规范化生猪养殖项目里群众何立志正在给猪舍消毒。 施平 摄


  驱车行驶在蜿蜒的乡村公路,辗转多个山头来到中寨镇清塘村。鸟鸣阵阵,四周被青翠的群山簇拥,一幅乡村宜居美景映入眼帘。山脚处,一个自动化标准猪舍正安静伫立在青山间。


  “现在村里挣钱比外面容易得多,还顺手就挣了。”在基本上闻不到臭味的自动化猪舍里,清塘村村民何立志正在给640头肥猪投食。在清塘村生猪代养场工作近半年,每月4000元以上的收入让他很是满意。


  何立志的妻子则为上百位茶工做饭,每天100元收入,和当地管护茶园的群众吃上“茶叶饭”。


  “今年3月,清塘村有3500头猪苗入栏,中寨镇生猪代养项目目前已建7个生猪代养基地,覆盖231户未脱贫户村。”清塘村生猪代养场负责人田闯介绍,见记者的眼扫着明晃晃的通组公路,他敏捷地发现了什么,用爽朗的口吻说道:“晓得现在村里的路为啥这样好了不?为的就是让猪坐车快点进城,我们好数钞票儿,哈哈哈……”一阵笑声在山间回荡。


  随着乡村条件的改善,山村从交通闭塞到路网纵横,从苞谷洋芋到茶果满山,让村民田闯等返乡创业者信心十足。据介绍,该村近两年就有200多能人返乡创业和就业。


  沿河结合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释放生态红利,让生态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真正吃上“生态饭”“产业饭”。


  在泉坝镇黄池村,房前屋后、树林里、土坎上,陈列着一个个可爱的木桶蜂箱。阳光明媚的早晨,五彩缤纷的密林间,小蜜蜂嗡嗡飞舞,十分繁忙。


沿河甘溪镇毛田村的罗汉果 沿河甘溪镇党政办 供.jpg

   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毛田村的罗汉果。 沿河甘溪镇党政办 供


  “花在那儿,蜂就在那儿,蜜就在那儿。”68岁的“蜂王”冉光明又迎来了一个采割旺季,去年光卖蜂蜜收入就达10万元,今年的蜂蜜让自己的生活“甜蜜蜜”。“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勤快,脱贫都没得问题。”冉光明用眼四处搜寻着蜜蜂,满意地说到。


  “黄池村生态环境极佳,村里的生态植被和气候特点,都非常适合蜜蜂养殖,漫山遍野的各类花卉,为养蜂提供了充足的蜜源保证。”黄池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李克相指着眼前的一片绿林介绍着,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黄池村森林覆盖率达60.2%,依托良好自然生态资源,全村320户都在养蜂,其中有一大半贫困户也在养,人均增收600元,实现了枕着青山,做着“甜蜜梦”。


  林下养蜂产业取得成功的同时,沿河乘胜追击,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有力推进食用菌、生态鸡、辣椒等重点扶贫产业发展。以“建基地、强龙头、创品牌、带群众、促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食用菌公司、合作社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发展食用菌产业基地3000亩(3000万棒),年产干木耳1950吨,产值1.17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1户3229人。


  官舟镇马脑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工人们整地、消毒、排棒等,今年第一季黑木耳采收结束后,便忙着秋冬季的种植,实现让一百多个村民在基地务工增收。


沿河官舟镇食用菌基地,一片繁忙。沿河县委宣传部 提供.jpg  

   沿河官舟镇食用菌基地,一片繁忙。沿河县委宣传部 提供


   今年以来,沿河聚焦22个未出列村、现有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和村、没有产业覆盖或效益较差的村,重点发展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生态鸡养殖项目。新建生态鸡代养鸡舍71栋,实现2020年出栏生态鸡140万羽,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1人就业,覆盖贫困户1034户3621人。


  同时还采取“公司+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公司按照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参加保险、统一回收、销售。养殖户与村合作社进行合作养殖,1栋鸡舍解决1个贫困劳动力就业,每月基本收入2500元。


  在辣椒产业发展上,沿河在22个乡镇街道发展辣椒5.5万亩,产量9.5万吨,产值2.58亿元,带动84634人增收致富,其中贫困人口42244人。实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方式发展,且纯利润按“721”比例进行利益分配。


沿河官舟镇智能化菌包厂,群众正忙生产菌棒  沿河县委宣传部 供.jpg

  沿河官舟镇智能化菌包厂,群众正忙生产菌棒。 沿河县委宣传部 供


  金山变乐山,业兴民富乡村美


  “这山就没得那山高(嘛),小娇妹(儿)我的情郎哥(儿啊)……”后坪乡河兴村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娄立忠漫走在180亩的无花果产业园,嘹亮的歌声,一听便知是土家汉子。“发展特色产业,乡村美起来了,好啊!我们的腰包鼓起不够装,钱都装卡里了哦!”


  无花果产业园,空气中夹杂着果香,硕大的叶子下挂满果实。进入9月中旬,已有80亩无花果丰产,并陆续成熟。据介绍,目前每天至少可采摘鲜果1吨左右,可持续采摘3至5个月。


  3年前,在外经商的娄立忠了解到无花果在贵州少有种植,且采摘周期长、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将无花果种植技术引进河兴村,并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始种植无花果。


沿河辣椒  沿河县委宣传部 供.jpg

   沿河辣椒丰收了。 沿河县委宣传部 供


  如今,无花果结出了致富果,今年预计总产量20多万斤,总产值100多万元,还带动50多人稳定就业增收。


  午后的一场秋雨,浸润在沿河后坪乡河兴村场上组的无花果产业园里,人们小心翼翼地忙着摘果、管护。河兴村建挡立卡贫困户冯保霜揩了揩脸上的汗珠,继续钻进果园里采摘起来,在这里固定务工转眼已3年多,种植、摘果、去蒂、切片、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她都了然于胸。


  上班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这让冯保霜家的生活得到彻底改善。几年前她的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如今除了再基地务工,她自己还种了黄豆、花生等,在这个金秋时节也迎来丰收。


微信图片_20200918125352.jpg

  沿河后坪乡河兴村场上组的无花果丰收啦。 沿河融媒体中心 供


  “如果深加工成无花果白兰地酒,不次于其它白兰地酒。”谈及下步打算娄立忠信心满满,正规划建立观光采摘园,而且它的营养成份都比一些水果全面,把它深加工成无花果饮料,估计会走俏市场。


  脱贫振兴,产业是支撑。黑水乡建权村建档立卡户孙素芝、冯仁平夫妇,最近除了忙着帮村里采收辣椒外,还到蔬菜基地搭建10个蔬菜大棚,供县城春节期间的“菜篮子”需求。


  今年3月,建权村因地制宜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同时在蔬菜基地里套种西瓜,增加土地附加值。目前500亩基地已全部种植上了各类应季蔬菜,吸纳村里贫困户务工并入股分红。


微信图片_20200918130306.jpg

   沿河建权村的冷凉蔬菜即将出售。 施平 摄 


  “在这里一个月两夫妻可领到5000-6000多元。”今年65岁的冯仁平感受最深的是收入有门路,每月还能收到800元的环卫员工资。随着当地生态变好,他家不仅养起了蜜蜂,还养了4头牛,总体算下来比在外打零工强很多。


  今年,建权村新增600亩冷凉蔬菜基地,辐射带动建权村周边村 40 多位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务工人员每天可获得一百多元的收入。高山上种出“金叶子”,看到了希望,种出了激情,增加了收入。工作现场,大家随时“吼”起山歌,干劲十足。


采摘烤烟  沿河融媒体中心 摄.jpg

   群众正在采摘烤烟。 沿河融媒体中心 摄


  “远去的船公号子,变成沧桑记忆……”漫步乌江岸,歌声从耳边飘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瀚泽 施平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王璐瑶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