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东桑西移!他们和它们带到贵州的“金山银山”

  他们,是第三批上海援黔干部和上海有关企业人员。它们,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蚕。


  这段缘分要从位于凤冈县的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中心说起。


  在那里,有两堆蚕茧堆成的“小山”。一堆是白色蚕茧——就如大家熟知的颜色,一堆是金色蚕茧——这是该公司在凤冈着力打造的“水星1号”金桑蚕丝茧。


IMG_1656.JPG

  公司展示中心的“金山银山”


  今年9月12日,由上海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来到项目现场考察。看到一堆白色蚕茧、一堆金色蚕茧,大家都笑称:“这是蚕吐出的‘金山银山’啊。”


  在项目现场工作的当地群众却说,这是上海干部和来凤冈投资的企业带来的“金山银山”。


  种桑、养蚕,在印象中本是江南水乡特有景色,然而如今却能在贵州山间所见。


  跨山越海,企业为何选择“东桑西移”,将“金山银山”带到凤冈?


  正是看中了贵州的“绿水青山”!


  展示中心内写到: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养桑育蚕的高度可行性和丝茧产品的高品质,是“东桑西移”后期工程理想的承接地。


  今年7月,由第三批上海援黔干部牵线搭桥,上海市的水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贵州凤冈县人民政府成功签约,投资共建凤冈县桑蚕生态发展“星丝路”项目,包括桑蚕的生态产业园、商业产业链和文化产业园,总投资5.56亿元。


  千里迢迢“东桑西移”,是上海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对口遵义的倾情相帮,是“东部企业+贵州资源”合作的生动实践,更是“两山论”的又一典范项目。


IMG_2637.JPG

  正在将茧子变为丝的当地工人


IMG_0912.JPG

  正在加工丝绸的工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项目落地后,很快见到了成效。


  凤冈县永和镇老林沟村的黄志强在7月份领到了公司提供的优质蚕种“水星一号”12张。领蚕种时,他不用交钱。收获时,公司会来向黄志强收茧,再以收茧款冲抵育种款。


  黄志强是比较有经验的种桑养蚕户,他说,1张蚕种含有小蚕25000-30000头,到了结茧的时候,一般一张蚕种可以结出100斤茧子。而他有信心进一步提高结茧量。


  目前,黄志强已拥有150亩桑园、大蚕房500平方米,带动20位村民就业。他还义务指导村里的乡亲们种桑养蚕,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黄志强领到的“水星一号”,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经过20年反复杂交选育、20多次迭代,才诞生的可以吐金丝的新蚕种,也就是展示厅里的“金山”来源。其产品具有多种优良特性,由于不需后期染色,还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星1号”金桑蚕丝茧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薛霏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王璐瑶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