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走基层】“弱劳动力也能长期实现就业增收” | 央媒记者点赞沿河中寨茶产业


  “老人家,您在这茶山上务工,收入情况怎么样啊?”


  “80元一天,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老两口一个月至少收入3000元,比起以前可好多了!”


  9月8日,“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主题采访团第二组记者走进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中寨镇,采访产业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以前我们种玉米、红薯糊口,现在种茶领工资致富。”志强村“白叶一号”茶叶基地,正在除草的村民廖廷洋告诉大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家门口成为拿工资的人,也从未想过家乡的山头会变成连片的茶园。




  中寨位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高海拔、多云雾,素有沿河“西伯利亚”之称,当地群众世代种植传统农作物艰难度日。


  说起以往的艰苦日子,廖廷洋对土地是失望的。原因是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没挣钱不说,有时还不够温饱。当时,受够穷苦的志强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纷纷选择他乡谋生。




  “我们上了年纪,出不了远门,就只能在家守着。”他说,大量年轻人外出后,志强村的大片土地上便逐渐丧失活力,成为荒地。


  自从发展茶产业,村子又焕发了活力。


  两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送来的“白叶一号”茶苗,播下了中寨镇茶产业发展的火种。




  种茶致富的黄杜村 “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向贫困山区捐赠茶苗,中寨镇大宅、志强、三会溪三个村获赠360万株。


  为了种好“感恩茶”,县里配套产业资金560万元,县、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茶叶专班,号召能人返乡成立茶产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抢抓时节种下茶苗。


  从开荒、栽苗到管护,廖廷洋和当地村民一直在茶山忙碌。看着一座座山头发出喜人的新绿,曾经失望的他对土地又重拾了信心。




  “发展茶叶,对你们来说具体带来了哪些实惠呢?”记者们抛出问题。


  “最直接的实惠就是不用操什么心,只要来上班就有收入,日子有奔头。”廖廷洋脸上洋溢着满足,现在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茶山务工两个月就能达到以前全年的收入,生活越过越宽裕。


  志强村茶叶基地负责人张勇介绍,中寨的茶叶与浙江浙茶集团签了10年收购合同,今年志强村茶产业已初见成效,利益联结全村170户729人,主要是让村里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都有了就业增收的渠道。




  据了解,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白叶一号”茶叶基地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示范基地、感恩奋进的教育基地、先富带后富的样本展示基地、东西部协作的样板基地、绿水千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引领基地。


  镇党委书记谭鹏飞告诉记者,中寨镇还运用感恩茶发展契机,引进江苏客商成立了贵州御锦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金山、清河两个村连片种植“中黄3号”黄金茶3000亩,让更多的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


  如今,在全镇10个村已规模种茶近1万亩,每年仅劳务支出就超过500万元,受益农户3016户13172人,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35户5742人。


  “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能够通过茶山务工获得一笔可观收入,这是很不错的。”农民日报记者宫宇坤说,此次到志强村,感触比较深的是茶产业带动了非常多的弱劳动力增收致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值得点赞和推广的。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田勇 江佳佳 施平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