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搭建连心桥 共筑梦家园!贵州省工青妇组织创建“新市民·追梦桥”品牌工作综述

  在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我省工青妇组织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立足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的实际,整合力量共同创建“新市民·追梦桥”品牌,搭起一座党心连接民心、农民变成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桥梁,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镇、过上美好的生活。


  孩子们正在做游戏。(摄影 覃淋)


  搭“感恩桥”  建奋进之家


  近年来,全省工青妇组织坚持把引领搬迁群众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依托安置点各种宣讲阵地组建新时代职工讲习所、青年讲习所、巾帼讲习所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搬迁群众中。


  此外,坚持党建带群建,采取联建共建、单独组建等方式,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安置点全覆盖。


  截至目前,在安置点成立工会组织821个、团组织728个、少工委91个、妇联组织820个,建立“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671个。组建讲习所790个,开展政策理论大讲堂1.47万场次,覆盖群众近100万人,切实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参加夜校培训可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团石阡县委供图)


  搭“致富桥”  建幸福之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全省工青妇组织坚持把促进搬迁群众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服务群众就业创业,引导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过上幸福生活。


  聚焦安置点职工、青年、妇女等群体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组织企业到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搬迁群众积极创业……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工青妇组织通过送培训上门、送岗位到人等方式,举办培训班3310场,培训近20万人,促进就业4.79万人,让搬迁群众学习各种实用技术,增强就业竞争力并顺利就业。


  与此同时,引导企业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和锦绣坊,统筹用好贷款优惠政策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安置点致富带头人就地就近创业等,帮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的愿望。


  丹寨县“新市民·追梦桥”巾帼志愿服务“快乐星期六”活动。(摄影 覃淋)


  搭“连心桥”  建温暖之家


  为群众解难题,当搬迁群众的贴心人,是全省工青妇组织始终坚持的重要使命。


  建立困难家庭台账,帮助申请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仅工会系统今年就向安置点发放送温暖节日慰问金615万元、筹措困难帮扶资金2473.2万元。


  统筹助学项目,用好政策性资金,实现安置点困难家庭就读学生帮扶全覆盖,今年共资助安置点学生5584人、497.3万元。


  统筹爱心托管班、“希望工程·陪伴行动”、春蕾女童班等阵地,建立爱心陪伴(托管)阵地314个,累计举办少年儿童素质拓展教育课堂2247场,开展托管服务6676人次。


  搭“平安桥”  建和谐之家


  近年来,全省工青妇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引导搬迁群众共同创建平安小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通过广泛宣传宣讲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引导搬迁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建立工青妇组织收集反映群众诉求常态化机制,参与化解矛盾纠纷;搭建搬迁群众网上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做好群众工作;引导和鼓励搬迁群众加入安置点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今年以来,全省工青妇组织已开展宣传活动、法治课堂等820场次,发放农民工维权、未成年人保护、反家暴等法治宣传册11万余份,开展法律咨询服务1.98万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权2331件次,开展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等服务9390人次。


  搭“融合桥”  建文明之家


  石阡县汤山街道平阳社区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已经办了17期刺绣培训班,培训了数百名“绣娘”。像这样在安置点创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全省已经开办了211所,开展教学培训978场次,培训群众6万余人次。


  为引导群众适应城市环境、融入城市生活,全省工青妇组织还大力开展城镇生产生活适应性教育,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帮助群众掌握交通规则、家电使用、消防安全等城市基本生活技能。


  结合传统佳节和少数民族节日,开展送文艺、送春联、包粽子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还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两个独特作用”,以家庭文明促社区和谐,通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妇女等活动选树各类典型5456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盛道利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杨仪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