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市民·追梦桥”系列评论之六:让新市民生活绽放文明之花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每个群团组织都能打造出几个有影响的服务品牌,那么合起来作用就大不一样了。”


  搭“五桥”建“五家”,共筑幸福千万家。今年,中共贵州省委下发了工青妇组织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作方案,明确要发挥工青妇优势,凝聚工青妇合力,共同创建“新市民·追梦桥”联合品牌,引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


  建好新市民追梦桥,是搬迁群众的迫切需要,是党委政府的初心使命,是工青妇组织的时代担当。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创建“新市民·追梦桥”联合品牌的意义,天眼新闻推出“新市民·追梦桥”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W020200831558271054316.jpg


  让新市民生活绽放文明之花


  ——论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建的是信仰、信念、信心。加强安置点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搬迁群众的市民意识,帮助群众适应城市环境、融入城市生活,引导群众对新生活有新期盼,是搭建“融合桥”、创建文明之家的重中之重。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易地扶贫搬迁,使全省188万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命运巨变,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变成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也苦尽甘来,成为衡量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指标。工青妇组织提出搭建“融合桥”、创建文明之家,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让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让新市民生活有滋有味。 


  让新市民生活绽放文明之花,要着力推动移风易俗。 城市和农村生活截然不同,从“换灯泡”到“疏通马桶”,从“过马路”到“扔垃圾”,搬迁群众刚进城,难免会遭遇一系列的“不适应”。要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重视家教家风、树立文明新风尚,促进思想观念转变、行为习惯转变、生活方式转变,帮助群众掌握城市基本生活技能,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养成文明卫生习惯,爱护公共财物,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让新市民生活绽放文明之花,要着力提升文化素质。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我发展能力,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品质。要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农民讲习所、脱贫攻坚夜校、新市民“追梦书屋”等阵地作用,采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双语”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搬迁群众自觉读书学习,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增强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搬迁群众城市生活的品质。


  让新市民生活绽放文明之花,要着力开展文体活动。营造文明和谐、团结友善、舒适温馨的生活氛围,是为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举措。而良好生活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开展唱山歌、打篮球、跳健身舞等惠民、励民、乐民的文体活动,不仅有利于拉近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而且能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风气之变必以渐也”,涵养时代风尚,必须固本培元。相信工青妇组织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举措,一定能让文明之花开在搬迁群众生活中竞相绽放,渐渐治愈他们城市生活的各种“不良反应”症状,让他们打心里认同“新市民”这个身份,对城市新生活充满热忱期盼。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评论员 黄丽媛

编辑 杨羽

编审 杨仪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