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村民自治聚合力 乡村旧貌换新颜

  安顺市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一角。王秀芳 摄


  茅屋变砖房、柏油路代替泥巴路、臭水沟变身生态河、荒山坡成花果园……盛夏时节,黔中大地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的新农村景致让人流连忘返。深入其间,方觉如今的农村面貌与过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乡村治理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贵州却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拼抢精神,以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自治,通过集众智、聚合力、定良策,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面貌从“脏乱差”到“整洁美丽”的华丽转身,打造出乡村治理的“贵州样本”。


  福泉市牛场镇水源村干净整洁的村中道路。王秀芳 摄


  村规民约“约”出美丽乡村


  看绿树茵茵、听流水潺潺、闻荷香阵阵,走进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碗田组,清新的空气让人顿觉心旷神怡。谁能想到,以前的这里竟会跟脏乱差挂钩。


  “2016年以前,村里没有水泥路,仅有的一条泥巴路还坑洼不平,一旦遇到下雨天,路上更是粪水横流,无处下脚。”村民黄朝云告诉记者,尽管村里的卫生环境让大家苦不堪言,但却没有人想办法解决,都是“各扫自家门前雪。”


  2018年,洞铁村以建设“宜居洞铁”为目标,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洞铁村村民自治章程》,经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修改,制定本村《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生产生活行为,引导传承良好社会风气。


  洞铁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树稳介绍,《村规民约》除规定村民必须遵纪守法外,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护环境、邻里相处、生活方式等内容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稻鱼共生农田里,颗粒饱满的稻谷。王秀芳 摄


  此外,该村还以组为单位创新推出“红黑榜”,对村民组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在“红榜”公示,并由村两委在全村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对有损村民组形象的人员则在“黑榜”公示,在全村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倒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随着《村规民约》的深入实施,洞铁村乱搭乱建、乱扔乱放、邻里矛盾等不文明行为逐渐减少,你追我赶遵规守约的氛围不断提升。“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划分卫生‘责任田’,由村民监督小组监督打扫,现在大家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遵守《村规民约》已经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黄朝云如是说。


  村子美了,人心齐了。2019年,洞铁村村民自筹资金近4万元修建8条产业路。此外,还有村民无偿捐地建文化广场,投工投劳完善基础设施。


  “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发展。”李树稳表示,在《村规民约》助力下,洞铁村已逐渐形成村民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的喜人局面,一个环境优美、村貌整洁、乡风文明的新洞铁正从美好愿景一步步走向现实。


  福泉市牛场镇水源村清澈见底的河流。王秀芳 摄


  党建引领带火乡村旅游


  8月14日,大坝村村民陈冬成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简单洗漱过后,便开始为10多位“客人”准备一天的餐食,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忙了点,可这心里高兴呀。”陈冬成介绍,家里的“客人”,其实是来大坝避暑的长沙籍游客,已经住了2个多月,能给自己带来好几万元的收入。


  事实上,在大坝村,像陈冬成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不在少数。位于西秀区双堡镇的大坝村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6%以上,气候优势明显。2012年7月,该村村主任陈大兴参观完江阴市华西村后,便萌生了在原有民房和宅基地基础上修建别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想法。


  “有旧房的,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新房;没有建房用地的,由村支两委统一按3万元/亩的价格进行折价调整。”陈大兴以此动员村民加入村庄规划行列,然而,此举并没有得到村民的响应,反而遭到众多阻挠。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陈大兴通过会议商定,决定充分发挥村中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党支部书记,他率先作出表率,主动拆除自家旧屋,其余党员紧随其后,全村统一规划由此开了个好头。看到党员主动申请清拆,不少村民也放下了心中疑虑,村庄规划行动就此在全村铺展开来。


  28栋、56栋、47栋……截至目前,大坝村已建成并投用农家别墅131栋,“别墅村”的名号也不胫而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住山间别墅、吃绿色食品、赏林间美景,来了大坝就不想走。”连续3年在此避暑的长沙籍游客徐女士坦言,自己也曾去过多地旅游,但就目前而言,大坝村绝对是避暑消夏的不二之选。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里整齐排列的别墅。王秀芳 摄


  “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较2012年净增10000余元,‘烂房烂瓦烂坝坝’早已成为过去。”陈大兴自豪地说。


  漫步大坝,白墙红瓦的联排别墅、宽阔畅通的柏油路、一步一景的绿化景观,无一不映衬着这个小村的富足和殷实。


  “群众会+”助推乡村振兴


  “群众会好啊,我们的诉求都能实现不说,还能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张清平老人口中的“群众会”,就是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以“扶贫与扶智并重,民主与法治同抓”为思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群众会”为载体,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作为“群众会”的发源地,2002年以前,两路口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00元,是典型的省级一类贫困村。道路不通、信息闭塞、无产业发展,在贫穷和落后的充斥下,该村偷鸡摸狗、打架扯皮事件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003年,两路口村支两委换届,唐书浪当选为党支部书记。“虽然对村里的情况早有耳闻,但深入了解后,更感任重道远。”作为刚上任的村干部,唐书浪极力想改变现状,但不知从何着手。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想到该先听听群众意见。


  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一角。王秀芳 摄


  2003年3月28日,两路口村召开第一场村民小组会议,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30余条。“各类意见都有,我们只能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一件件解决。”唐书浪感慨,当时的意见建议也为村里开展工作提供了不少思路。


  把自己关心的问题在会上摆一摆,确保村民有地方说话,有疑问政府解答;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事,召集大家谈、众人议、集体定……在村支两委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两路口村于2014年成功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截至2016年,该村共发展稻鱼共生、辣椒、茶叶等产业3450余亩,产值达104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单纯的“群众会”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两路口村便探索出“群众会+”法治宣传、集中诉求、简章立制、政策宣讲、重大决策、产业发展、教育发展、信息公开”等各类主题会议,将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巧妙融合,真正实现村级组织议事科学、民主、公开目标。


  小青瓦、雕花窗、白粉墙,黔北民居鳞次栉比;稻花黄、辣椒红、茶叶青,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当前,两路口村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大道阔步前行。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胥芬芳

  编审 王璐瑶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