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接力制种带富一方!两代人大代表和一粒稻种的故事

  稻菽香千里,制种富万家。


  八月的贵州岑巩,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阵秋风吹过,田埂上稻花飘香,稻田里掀起一层层金黄的麦浪。


W020200827752482950978.jpg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杂稻制种示范园。(岑巩人大供图)


  8月21日正午时分,岑巩县注溪镇人大代表、周坪村哨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代军顾不上休息,到自家承包的稻田里察看稻谷长势情况,盘算着还要几天才能收割。


  “这片坝区种植的时候晚了几天,又受到天气影响,授粉也耽误了,算算时间再过一周就可以收割了。”杨代军望着100多亩丰收的稻田,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交谈中,杨代军表示能够取得这样的丰收成果,离不开陈文彪的支持和指导。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一定绕不开陈文彪。现年69岁的陈文彪依旧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天和稻种打交道。


  作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在杂交水稻制种领域深耕了30多年。


西南五省市现代农作物发展岑巩杂稻制种产业推介会时期,与会专家参观岑巩杂稻制种基地。(岑巩人大供图)


  “我是农民出身,离不开脚下的这片土地和稻谷,即使现在年纪大了,还是想为杂交水稻制种事业和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一份力量。”陈文彪说。


  从农民到专家的蜕变,陈文彪也觉得意外。


  30多年前,岑巩县开始推行杂交水稻种植,当地群众纷纷持怀疑态度,不敢种植,他便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在田边搭起窝棚,吃住在田边,一心投入到这项试验上来。


  “第一年失败了,一度造成家里口粮困难,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但我坚信这个事儿能成。”陈文彪回忆道。


  第二年,结合气候、水温、施肥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陈文彪再次种植了杂交水稻。在本地稻种亩产300公斤时,他的杂交水稻已经实现亩产600公斤。


  于是,他开始尝试研究杂交水稻制种工作。通过3年摸索,终于在1987年培育出适合岑巩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


  直到今天,岑巩县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人依然会向他请教技术问题,就更不用说普通的种植户了。


贵州省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收割忙-毛权武 (2).jpg

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收割稻谷。(岑巩人大供图)


  据陈文彪介绍,2000年前后,为了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他先后联系贵州省农科院金农公司、重庆市种子公司等,将制种规模由注溪乡发展到其他乡镇。


  与此同时,他不断优化种子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


  “随着陈文彪的制种影响力不断提升,杂交水稻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并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对岑巩的制种产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说。


  随着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逐渐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陈文彪于2010年8月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猛增至4万余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作为陈文彪的得意弟子,杨代军从1995年跟着学杂交水稻育种工作,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赴孟加拉国推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走出国门推广这种技术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在克服语言、水土、气候差异等各种问题后,能够让我们的种子、技术在国外生根发芽,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杨代军说。


  陈文彪退休后,为了继续发展制种产业,杨代军毅然接下了制种接力棒。通过走访,他得知制约当地制种产业存在管理不到位、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在注溪镇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发展壮大杂稻制种产业的建议》。


  建议一经提出,便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县、镇两级申报,周坪村被列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建成了标准化杂稻制种基地1.6万亩,园区每年杂稻制种创收4000万元以上。


W020200827752483024833.jpg

岑巩县杂稻制种产业发展一角。(岑巩人大供图)


  目前,杨代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当地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杂交水稻,并带动注溪镇200亩以上的3个坝区全部种植杂交水稻制种致富,制种面积达4000余亩。


  岑巩县人大代表、龙田镇兴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晏远菊是有名的种植大户,她2016年开始种植陈文彪所研究的杂交水稻,从当年的100亩增加到今年的237亩。通过土地流转、田里务工等增加村民收入,晏远菊带动了近4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我们老两口都60多岁了,在远菊书记那里干农活一天有200多元的收入,再算上其他的务工费,早已顺利脱贫。”龙马村陶庭光说。


  在陈文彪、杨代军两代人的带动下,岑巩县今年全县种植杂稻制种面积约3.2万亩,预计生产种子800万公斤,产值近1.2亿元,覆盖10个乡镇77个村近4000人。此外,岑巩县还计划在2021年底创建10个杂交水稻制种“千亩产业园”,建成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保护区,实行永久保护。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现如今,杨代军也在思考如何推动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种事业更上一层楼。


  “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还要在育种选择上更加谨慎。”杨代军表示,以后只有在育种实验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用更高的标准擦亮岑巩“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盛道利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