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丨沪遵两地携手共进 发展蓝图一绘到底

  8月19日,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传来好消息——上海奚昕实业有限公司与海龙镇政府签订了遵义生态绿色食品产销对接框架协议;与贡米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签订了生态绿色食品贡米产销对接订单框架协议,全年计划订单采购价值500万元的遵义生态绿色食品。



  海龙镇的“米袋子”有效对接上海市场,仅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诸多成果中的一个缩影。


  遵义所需,上海所能。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八年来,沪遵两地牢牢遵循“中央要求、上海所能、遵义所需”的原则,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方针,高位推动、密切配合,以贫困地区为主战场,以精准脱贫为主攻目标,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合力攻坚,上海市级援助遵义市财政专项资金达14.4亿元,2020年,财政援助资金达4.14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加码,成效显著。



  对口帮扶期间,沪遵双方相向而行,紧密携手。


  上海市先后选派3批次58名援黔干部赴遵义市挂职帮扶,上海市援黔干部联络组连续4年被贵州省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遵义市选派96名干部赴沪挂职锻炼;


  两地共同举办的“金种子和影子校长”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上海名师遵义行”“千里送医到遵义”等活动,不仅让遵义干部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还成为沪遵智力合作的有力支撑。



  人才泉涌,产业兴旺。


  大批的上海企业纷纷奔赴遵义市,开展组团式产业扶贫,涵盖生产链、供应链、销售链等各个环节,探索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型带贫模式,帮助指导遵义优质农特产品产品向市场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转变,“一县一主业、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遵义市重点培育了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石斛)、酒用高粱、生态畜禽、竹子、花椒(刺梨、油茶)等八大主导产业,形成了赤水石斛、桐梓方竹笋、习水麻羊、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遵品入沪”达13亿余元。



  2019年,遵义市主动对接上海“百县百品”活动,集中力量打造“一县一品”,由各县(市)政府牵头、市场主体运作、一县一款产品,采取竞争申报、专业评定、动态管理、倾斜支持的方法,从源头上解决供给质量和能力的问题,切切实实挂钩贫困户,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并通过开展销售试点,把上海零售终端在产品采摘、分拣、包装、储存、运输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反馈到生产端,促进了遵义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提高了产业发展水平。



  在深抓就业扶贫方面,沪遵两地积极推动定单化、组织化、专业化劳务协作,深入开展沪遵劳务协作工作。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跨省异地就业为补充,常规就业与灵活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精准对接、优化服务,采取多种方式与上海大型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形成定单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劳务输出模式。


  如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持续推动下,沪遵两地携手共进,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发展的蓝图一绘到底。



  【数据】


  1、自2013年以来,遵义在沪举办产业推介会近百次,引进产业项目224个,累计到位资金近430亿元。


  2、自2013年以来,上海102家企业和26个社会组织帮扶遵义市258个贫困村;243所学校帮扶遵义市387所学校;19家医院帮扶遵义市84家医院。通过结对帮扶,上海社会各界为遵义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达3亿多元。


  3、今年以来,沪遵劳务直通车站点18个,发布用工岗位133803个,开展线上招聘34次,服务19300余人次,新增公益性岗位2452个,建设扶贫车间55个,实现贫困人口在沪就业783人,就近就业10329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霞 杨伦丽 吴浩宇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