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剑河巫交村:从习俗到产业 “百年古酒”香飘市场

  “出酒咯!”


  8月10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巫交村村民家中的酿酒房内,随着村民将酒坛封口揭开,一股温和的酒味伴随着米香从酒坛中散发出来,不一会儿便弥漫至整个酿酒房。


村民将装满古酒的酒坛揭开


  “这是我们家刚酿好的‘巫交古酒’,一共酿了100多斤,这个月拿给村里又可以卖到不少钱了。”村民张永成看着刚刚出坛并且金黄通透的“巫交古酒”,心中满是喜悦。


  巫交村作为久仰镇的传统村落之一,一直保留着悠久的文化习俗。自剑河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巫交村在保留原生态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带动等,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


IMG_20200810_142654.jpg

巫交村部分景色


  而“巫交古酒”,便是该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巫交村拥有悠久的酿酒习俗,“巫交古酒”便是由巫交村世代传承的制酒工艺酿造而成的米酒,该酒含有益生菌、麦芽糖等成分,因此通体呈金黄色,且口感甘甜。多年来,“巫交古酒”虽拥有良好的品质和口感,但以前仅仅被村民用于逢年佳节品尝与待客之用。


  在该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巫交村脱贫攻坚干部们发现了这一古酒产业的经济潜力。


微信图片_20200811102424.jpg

通体金黄的“巫交古酒”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巫交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酿制这种酒,而且只有在巫交村这个区域范围内,才酿得出来这种口感和味道。这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经济潜力的产业。”“巫交古酒”产业负责人杨仟说道。


DSC01022.jpg

村民们用于酿制古酒的大米也都是巫交村本村种植的


  为了将该酒打造成巫交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巫交村脱贫攻坚队向相关部门办理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等手续,又组织村里成立起村集体合作社。


  脱贫攻坚队出资购买酒坛,让村民将酒坛领回家酿制。酒酿制出来以后,村合作社再扣除酒坛成本,以10元一斤的价格向村民回收,从而带动村民增收。


DSC01018.jpg

巫交村脱贫攻坚队购买的酒坛


  “我们一个坛子能酿50斤的酒,村民用半个月酿一坛就能增收500块钱。”杨仟表示,在将酒回收后,村合作社将古酒进行过滤和包装,销往成都、重庆等地的酒吧。这种酒的口感甘甜顺滑,深受当地女性顾客的喜爱,市场销路有保证。


微信图片_20200811102451.jpg

已包装好的“巫交古酒”


  通过古酒产业的带动,巫交村的村民纷纷开始自发购买器材在家小规模生产。酿得多的,一个月能酿两三百斤的酒,光靠酿酒都能有两三千元的月收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回到了巫交村来酿酒。


  张慧是回到巫交村全职酿酒的村民之一。


  早年,张慧向她婆婆讨教学习,很早就掌握了巫交村传承的制酒工艺,但当时家庭贫困,不得不跟着丈夫外出打工。原本靠着二人在外打工挣钱,家里的生活也有了些起色,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张慧的生活。


IMG_20200810_151010.jpg

村民正在用村里传统的蒸米工具蒸制酿酒所需的大米


  一次工作途中,张慧意外受伤,右手残疾。伤势痊愈后,因无法继续打工,张慧只能回到巫交村照看家中的老人及孩子。此前发生的意外和生活压力,让张慧无比悲痛。


  为了帮助张慧重新振作,重拾信心,巫交村的脱贫攻坚干部们来到她家里,鼓励张慧进行古酒酿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慧将以前从婆婆那儿学到的制酒工艺重新熟悉,开始了全职酿酒的生活。


蒸好的大米在与酒曲混合后便放入酒坛中发酵


  “一开始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就跑去请教其他村民,通过反复练习,最后还是将酒酿出来了。”张慧表示,因为酿酒不需要花费太多体力,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去年一年,她自己在家就酿了5000多斤的酒,如今靠着酿酒赚的钱,还可以安心地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越来越好,她也逐渐走出了阴影。


  巫交村依靠“巫交古酒”产业,目前已带动村里156户增收,年产值达296万元,平均每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未来,该村还将继续扩大“巫交古酒”的生产规模,依靠市场的逐步扩大,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欧阳章杰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杨仪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