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百变泥巴丨泥哨传承人姚德波

1.jpg

姚德波正在捏小兔子


  “捏、揉、磨、雕……”7月末,桐梓县“桐城记忆”艺术一条街,记者见到了桐梓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哨传承人姚德波。


  他坐在自己的制作桌前,“玩弄”着手里那一坨黄泥巴,10分钟的时间,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出现在了眼前。“等到他自然风干一个月后,就可拿去烤制,最后再上色就可以了。”姚德波说。


  曾就读于遵义美术学院陶瓷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姚德波,有着非常扎实的美术功底。自学校毕业之后,姚德波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去省外“淘金”。


  湖南、北京,辗转两地近十年,姚德波跟随当地民间艺人继续学习陶瓷工艺美术设计。“当时想着,学习各个地方陶瓷艺术的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2.jpg

姚德波捏的防疫人员泥哨


  随着技术越来越醇熟,姚德波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个顶个的好,但是绘制的图案却多是自己家乡的美景。


  “想家,想回家发展。”2018年末,远在北京的姚德波得知,在自己的家乡桐梓,旅游文化事业发展正如火如荼。他立马做下了一个决定,返回家乡,用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技术来传承家乡的文化。


  2019年,桐梓县“迎春文化展”,姚德波偶然结识了桐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类传承人、民间工艺师姬建强,看着眼前一个个精巧的泥哨,姚德波的艺术细胞立马跳跃了起来。“这是个好东西,什么形状都可以直接呈现。”对泥哨“一见钟情”的他,立即拜师,决心学习泥哨。


3.jpg

装饰性泥哨——报晓公鸡


  从几天做一个小泥哨,到如今平均一天下来,完成20多个质量极佳的泥哨,姚德波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泥哨虽然看似是捏泥巴,十分简单,但却是一个巧功夫。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的构思与打磨,制作者必须要“耐得住寂寞”。


  虽然姚德波的艺术细胞十分活跃,但才接触泥哨,难免遇到无法解决的情况。泥巴脆弱,稍不留神便会将好不容易捏好的造型弄坏。“恨不得把眼前的泥巴都丢掉。”回想刚学习泥哨的场景,姚德波说。


  “从选土、捏制、风干、再到烤制、上色,待到真正完成一个泥哨,需要近4个月的时间,做了这么久的泥哨,我的脾气都变好了。”姚德波笑着说。


  作为桐梓泥哨的第一代传人,姚德波立志要将自己手下的泥巴“玩”出特色。在姚德波的泥哨馆内,有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泥哨,分别有56个民族的小人、十二生肖、防疫抗疫人员……还有可随身携带的泥哨,也有专门用来做艺术品摆设的泥哨。


  “泥哨是300年前从四川传入桐梓,老一辈人单纯做一个口哨似的泥哨用于玩乐,没有特别的形状和成色,所以我想从‘传承和提升’两个方面出发,让泥哨的功能得以增加,进而传承桐梓的泥哨文化。”姚德波说。


  回到家乡制作这一年多,姚德波在传承这项技术这方面也没少下功夫。


4.jpg

吉祥物泥哨——“桐桐”和“梓梓”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如今,姚德波已经与桐梓县蟠龙高中、蟠龙艺术幼儿园等学校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开设研学营,孩子们可以在业余时间前往泥哨馆学习,姚德波也会定期去学校进行教学。不仅如此,姚德波还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制作泥哨类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5.jpg

十二生肖泥哨


  “下一步,遵义市的研学营就要开始了,我想做的事,就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为桐梓泥哨打响名声,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属于桐梓的非遗文化。”姚德波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申云帆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王璐瑶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