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牛栏江流域脱贫扫描之八|传统果树的新生

  【脱贫攻坚走基层】牛栏江流域脱贫扫描系列报道


  前面的话


  牛栏江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威宁境内,再拐入云南汇入金沙江。这片流域雄奇险峻,海拔落差极大,一度被称为毕节最后的处女地,也是威宁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


  自5月中旬至6月末,记者两度赴牛栏江流域,深入贫困村寨,走访脱贫攻坚战成效。现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涉及牛栏江流域各乡镇的自然风貌、脱贫产业、生态考察、易地搬迁等方面,以飨读者。


  牛栏江流域脱贫扫描之八


  传统果树的新生


  一般人的印象中会认为,糖心苹果出自昼夜温差大的西北地区。其实不然,威宁自治县牛栏江流域就有这样的气候。而且,苹果、黄梨原本就是牛栏江流域的传统特色水果,一度出口创汇,遗憾的是后来严重衰落。


  令人欣慰的是,传统水果又开始在牛栏江流域产业化了。


  对牛栏江流域,人们很容易因恶劣的地貌而产生另一个误区,以为这里不适合农业。其实不然。学者对威宁各乡镇土地紧凑度的研究发现,牛栏江流域有相对紧凑的优势,适合发展第一产业。


  早在198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聂玮、但启常和王健在考察威宁等地后指出,贵州是苹果栽培的适宜区,苹果曾销往港澳等地,但是,果园管理不善,果树老化,品种没有更新。他们呼吁,拯救贵州苹果!


牛栏江流域过去有种苹果树的传统,而且品质非常好,如今在衰落已久之后再度产业化。图为斗古镇中关村岔河组村民正在苹果基地为套种的西瓜锄草


  如今,威宁拯救了贵州苹果,全县种植面积50万亩。目前,已挂果30万亩,预计今年产量可达25万吨,产值15亿元以上。


  牛栏江边的牛棚镇,平均海拔21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糖心苹果远近闻名。2016年,镇政府引进矮化密植苹果,目前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


  过去,牛棚镇的农户对糖心苹果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缺乏认识,种下后不管不问。有幸成活的苹果树,果实量少质差,品相难看,很难进入市场。


  现在,苹果效益凸显。响水村200户种苹果的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一个鲜明的变化是,土地流转费逐步走高达每亩1100元,这比很多地方高出近一倍。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核桃树不惧苦旱,长势最好,即使是在石漠化严重的地方也如此,往往在一堆乱石中出现一棵或几棵亭亭如盖的核桃树。


  岔河镇云沙村,村民一直有栽种苹果、黄梨等果树的习惯,前几年老村支书代龙富带领当地群众种了500余亩核桃树。在铁厂组,有半数种植户每年核桃收入上万元。据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岔河镇2019年新增核桃5万亩、油茶4万亩、车桑子1万亩。


  斗古镇中关村非常适合苹果生长,上世纪  90  年代曾在全国苹果比赛中夺得第二名。然而,恶劣的低劣和落后的交通,将中关村苹果锁在深深的峡谷中。


  中关村坐落于牛栏江边,全村  200多户人家,有四分之一居住在峡谷里,其余则居住在数百米高的峡谷顶部缓坡地带。未修公路前,村民们只能沿羊肠小道步行大半天才能到集市。要过江的话,只能靠溜索,如今村里的4道溜索都停用了。


  现在,有了公路,大量运输不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村民决定将苹果作为产业支柱,全村已种下4000多亩苹果。


  玉龙镇也提出发展55000亩经果林的目标,其中核桃23000亩、苹果5000亩;软籽石榴已有7000亩,今年还将种植13000亩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毕节地区农科所副研究员王振翔也明确指出人们对威宁的认识误区。他说,威宁素有“高寒山区”之称,事实上威宁光热能资源丰富多彩,牛栏江流域则是我国果树栽培上非常特殊的一块宝地,一片镶嵌着无数多彩宝石的果树开发区。


  沉寂二三十年之后,牛栏江流域终于重新审视“果树栽培上非常特殊的一块宝地”,果树产业又开始焕发生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肖郎平 周自立

编辑 杨羽

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