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只愿他健康! 贵州两位大学生和一位居委会大姐共同做了一件事

  8月4日,贵州大学大二学子小俞干了一件事,他把“生命之火”捐献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次日,校友杨阳(化名)接过这支“希望”火炬,点亮一位6岁小朋友的生命。第三个“点火者”,是在遵义市某居委会工作的朱大姐,她爽快地说:“不就是抽点血,能救一个人,多抽点没关系。”


  小俞,20岁,半年前加入中华骨髓库。“隔壁寝室的同学对我说,献血,捐干细胞大学生都应该参与。”他觉得对极了,与同学一起登记。“今年二三月份,我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内心有点吃惊。”小俞特地问了一圈当初一起登记的同学,“知道只有我一个人‘中选’,觉得挺幸运的。”




  大男孩将救人看作成一种幸运,他捐献2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混液,帮助上海一位10岁的小朋友重燃“生命之光”。


  与小俞同是贵大学子的杨阳,于8月5日捐献。她捐献的对象,是一位贵州6岁的小朋友。


  杨阳初接到配型成功的反应,也有着年轻人的兴奋,她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第一次做完高分配型,因为对方病情不稳定,捐献延迟。今年6月,我再次接到通知。”但令杨阳没想到的是,妈妈不同意。




  “情况也不清楚,人也不认识,换哪家当妈的,都不放心。”杨妈妈坦言,最终受不了女儿的软磨硬泡,“要捐就捐”。刀子嘴豆腐心的老母亲,陪着女儿一起完成这场“捐献之旅”,虽然不说,心里蛮骄傲。


  42岁的朱大姐也是一位母亲,在采集室内,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志愿者。


  “我是2017年在献血时,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操着一口遵义话的朱大姐,透着一股遵义辣椒的爽劲儿,“当时没想太多,觉得为别人好,就应该这样做。”


  当朱大姐接到中华骨髓库初配成功的通知时,她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捐!”




  体检时,发现患有胆结石,医生问她:先手术还是先捐献?


  “肯定是捐”朱大姐没犹豫“救人要紧”。


  17岁的女儿陪着她一起到省城进行捐献,女孩告诉记者:“为了捐献,老妈把最爱的酒戒了,天天锻炼。一个人为了帮助另一个人,竟然无私付出那么多,太有范儿,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榜样。”


  小姑娘表示:“长大后,我也会献血,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丹 实习生 赵李雪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