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留守女孩报北大考古专业引热议,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周必素: 看到了一名未来女考古学家的身影

钟芳蓉


  “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近日,当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消息传开后,立即引来了众多的不解与热议,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没钱途”。与此同时,考古界大咖们纷纷力挺钟芳蓉,全国各地文博系统单位也纷纷出手,送上了相关考古书籍和考古工具。


  一个女孩的高考志愿,何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与热议呢?近日,记者采访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听她分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日晒雨淋待遇还低,难怪网友不支持


  作为考古人士,周必素对网上的质疑表示理解。她表示,网友之所以质疑女孩钟芳蓉的选择,其实正反应了考古人群清贫的现状。相对来说,这一行业受关注度不高、工资待遇也低,还常年在野外日晒雨淋,工作异常辛苦。正因如此,也常常有考古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转行不干了,很是遗憾。


周必素在清理墓志铭


  “现代人生存压力大,学生们选择专业时考虑就业前景和收入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周必素说。


  网友质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与辛苦的工作和低收入不同,考古专业的学习十分辛苦。这,也得到了周必素的认同。她说,考古专业课程非常细,除了从史前至明清按时段分课程学习外,还得学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专题,以及摄影、绘图等知识技能,门类众多、内容庞杂、课程密集,学习任务重不说,学习过程也非常枯燥。


  考古人必须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即便如此,周所长还是认为考古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对个人能力和人生都大有好处。正因为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养成了学生们扎实严谨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学科的学习对于人生的成长也是受益匪浅的。


  她说,考古就是不断发现的过程,挖出的碎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和状况,可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进行复原,故要求逻辑严密、证据链充分,因此考古人必须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如对女孩钟芳蓉产生影响的樊锦诗先生,就为了研究敦煌而一生扎根大西北。


  其实,通过周必素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出她的职业认同。1987年,她以第一志愿考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成为班上的5个女生之一,毕业后分配至遵义市杨粲墓博物馆,便一头扎进播州杨氏土司历史的研究。之后,她先后在遵义市文化局及贵州省非遗中心工作,然后才调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重新找到了专业的归宿和研究的乐趣”。


贵州遵义新蒲土司墓地发掘入选2014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周必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介绍相关情况


  工作以来,周必素致力于土司考古工作的推进,带领工作团队在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参与并主持了遵义海龙屯遗址和新蒲、雷水堰、皇坟嘴、赵家坝、高坪等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工作。因为考古发掘的基础工作,使得海龙屯遗址顺利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新蒲土司墓地发掘分别荣获2012、2014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由贵州、湖南、湖北三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西南土司遗存调查和发掘荣获2015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她代表贵州、湖南、湖北三省在上海世界考古论坛上作项目汇报;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调查和发掘荣获中国田野考古奖的最高奖——田野考古一等奖,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该等次奖项的空白……


  选择考古的学生内心其实很丰富


  除了个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与幸福感,周必素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儿子也喜欢上了考古这个行当,并成功攻读硕士研究生。而一些有考古兴趣的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也在她的建议下选择了考古专业。令她欣慰的是,如今不仅喜欢考古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女生不再是少有的几个,而是成了绝对的大多数,且大多是奔兴趣而来。


  “很多时候,考古人沉浸在自己的领域,远离尘世喧嚣,外人可能觉得清苦,其实他们的内心很丰富,很充盈。”周必素表示,特别是当把几万年前的文物发掘出来,阐述清楚,用新的发现填补历史空白,解决学术问题,令人兴奋和激动。而这,就是考古人乐此不疲,愿意坚持的动力。


  在周必素看来,钟芳蓉作为留守女孩,能考出这么高的分数,可见很勤奋,学习很努力,并有着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个阳光女孩。据说是受樊锦诗先生影响而填报考古专业,把樊锦诗先生当作了她的偶像,说明是真正的喜欢,而不是一时冲动。这些,都说明她不仅有专业理想,而且思想境界也高,怀着对考古梦的憧憬,让人似乎看到了未来的一名女考古学家的身影。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毫

编辑 王琳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