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走向小康 | 清镇市小坡村:村里有产业 村民有幸福

1.jpg

小坡村全貌


  山乡之变——



  贫穷落后、思想封闭、交流困难……曾几何时,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给外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如今,走在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上,白墙灰瓦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各种体育锻炼设施一应俱,乡村致富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小坡村的改变得益于老支书那句话:“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好政策、好干部!”


  小坡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是王庄乡唯一的苗族聚居村寨,苗族、布依族占总人口的93%,曾是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


  “以前务农,肚子是能填饱,两个娃娃要用钱拿不出,每天都愁得不行。”没有技术,家庭负担重是村民苏发刚一家曾经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2018年,苏发刚在村支的帮助下,流转了家里的闲置土地,在家养了30头生猪,媳妇去村里水果基地务工,月收入2400元,一下子肩上的重担减轻了许多。


  “去年卖了9头,得了36000多块钱。今年还要再加把劲,把规模扩大,多养点。”摘掉贫困户帽子的苏发刚乐呵呵地说:“荷包鼓了,幸福感就有了!”


3.jpg

刚摘的黄桃正打包装箱即将送往省内各地超市


  近年来,小坡村通过产业脱贫、农村“三变”改革等方式,发展以“水、果、禽、枫”为主线的产业发展布局,在全村实施的扶贫项目23个,村民不仅土地入股有分红,务工也有收入。去年,全村37户14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


  攻坚镜头——


  “此前是村里有产业扶贫项目进入,鼓励村民们积极流转自家土地参与分红,当时大多数村民都是积极响应配合,但有一户人家‘顽固不化’,一度暂停了项目的推进。”杨永康说。


  “不管你说多少遍,我们家都不会签字,地只有自己亲自种才是自己的,别人拿走就没有了。”57岁的“倔老伯”熊自贵是小坡村出了名的脱贫“困难”户,思想封建固化,许多村干部上门多次沟通都没辙。


  “群众思想工作不好做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能让熊自贵一家签字,我仍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杨永康说,只要用心、用情,站在村民的角度就想问题,那就能水滴石穿。


  如今,熊自贵一家的7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种精品果蔬,每年除了有3500元的土地分红,一家都果园的务工,每个人每月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脱了贫,一家人的思想也慢慢有了转变。


  “要不是当时杨书记一连十多天,天天来我家算账,从时间、施肥、管理、收成,一样一样给我们分析讲解,我们家也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熊自贵笑着说到。


4.jpg

建档立卡户蒋志贵在村里养鸡场打工每月收入2200元


  数据快闪——


  2016-2019年全村实施的扶贫项目23个,涉及资金2402.74万元。


  小坡村新引进落地产业项目8个,总投资3500余万元,各级财政注入村集体扶贫资金约1300万元,小坡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达500余万元。


  2019年,村集体年分红资金近6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产业项目户均分红资金1800余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7900元增加2019年的15000余元。


  2019年,小坡村37户142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心语心愿——


  小坡村党总支书记杨永康说,下一步,小坡村计划对本村典型老红军杨顺清的“挑夫精神”进行提炼,宣传他的感人事迹,弘扬老红军对党忠诚、坚韧不拔、无私无畏、敬业奉献的精神,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今后,游客来到村里可以参观红色景点、采摘水果、体验民俗风情,让小坡村不仅富起来,还要“火”起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权若青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王璐瑶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