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走向小康 | 安顺市平坝区龙海村:引产业就业活水 走稳脱贫致富路

1.jpg


  山乡之变——


  盛夏时节,来到安顺市平坝区羊昌乡龙海村村民柏永芳的75亩荷田边,微风习习,一朵朵荷花擎着玉杯一般迎风摇曳,在墨绿色荷叶的衬托下,俨然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


  “2017年在村集体的帮助下,我借了6万元尝试将稻田改种莲藕,并在莲藕田里放养鲫鱼和草鱼。去年,藕田就给我带来14万余元的收入。”看着即将收成的莲藕荷花鱼,柏永芳脸上藏不住喜悦。“今年收成好,赚了钱还要扩大藕田规模,一路种到村门口去,至少得有300多亩。”


2.jpg


  柏永芳的脱贫路上鱼肥藕飘香,像他一样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获得实惠的村民在龙海村有着不少。


  不曾想,龙海村在2014年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1%,村民们长年守着“一亩三分田”靠天糊口。而龙海村生态良好,羊昌河横贯全村,两岸柳竹相映,河水清澈见底,鱼类资源丰富等优势资源并没有发挥作用。


  2014年在区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集中实施了农村道路、产业路、农村安全饮用水、危房改造等一系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展招商引资,引入红枫赛鸽、宏锦园林等多家生态企业入驻,打造的千亩茶场、千亩苗木、千亩果木、平坝灰鹅和生猪等扶贫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15000余人次,务工收入150万元以上。


  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让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彻底发生了变化,也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攻坚镜头——


  “龙海村曾经有超过50%的农户是贫困户,原有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水稻、玉米为主,长期面临农业产业效益低,村民增收致富难的问题。”海龙村村主任王刚回忆,村集体没有资产、资源,无力组织群众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种养殖业发展,无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村级集体经济长期处于“空壳”状态。


  为寻求一条脱贫致富路,2014年优秀驻村企业与资金进入龙海村,开启了龙海村脱贫致富的希望门。


  在完善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后,龙海村采取“企业(合作社+扶贫资金+贫困户”的方式,发展林下鸡、生猪养殖及代养,发动贫困户118户入社入股,形成链接机制,贫困户每年分红2000元,期满后企业返还贫困户股金5500元,贫困户每户可直接受益扶贫资金1.15万元。另外,驻村企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每年总务工量1.5万余人次,务工收入150万元以上。


  “让村民去务工,并且能长期干,村民有了保障,就有了奔头。”王刚表示。


  数据快闪——


  龙海村位于安顺市平坝区羊昌乡南部,全村共1105户4451人,布依族人口占99.5%。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31户932人,现已脱贫203户859人,贫困发生率为1.77%。


  通过发展林下鸡、生猪养殖及代养,发动贫困户118户入社入股,贫困户每年分红2000元,3年期满后企业返还贫困户股金5500元,贫困户每户可直接受益扶贫资金1.15万元。


  引进8家驻村企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每年总务工量15000余人次(贫困户占60%以上),务工收入150万元以上。


  心语心愿——


  龙海村村主任王刚:“我们今年的目标就是要把农旅一体化的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基于海龙村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布依民族文化,我们已经集中整合政府和社会资金,改善村庄环境,修建垃圾池、凉亭、木栈道、停车场等。接来下还要引入文旅公司来我们村出谋划策,要让龙海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地方,更要让它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权若青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王璐瑶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