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西北脱贫攻坚观察之二|生态修复绿满山头

  前面的话:

  最近两个月,记者在黔西北最边缘地带走访,行迹覆盖七星关、赫章、威宁最外围和云南昭通交界区,行程近万里。在走访中,记者观察到一些有很大改观的变化,尤其是观念上的巨大进步,我们在此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正是这些观念上的进步,成为促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润滑剂,反过来脱贫攻坚工作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念的进步,不仅仅是来自于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 


20200730102428_26824.jpg


  在海雀村,驻村干部提到一个细节,文朝荣去世前,村民问过他一个问题,种了那么多树得到了什么?

  “水回来了。”文朝荣说。村里的老井,曾干枯几十年,如今一汪碧水人影可鉴。


  枯井溢水,荒山再绿,人间回春。海雀村的变化,只是黔西北修复生态的缩影之一。

  黔西北曾经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甚至有的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令人触目惊心。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面对大自然的惩罚,有识之士就忧心忡忡提出要反思。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全市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全市六成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仅14.94%。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沿黔西北最外围一路走访发现,虽然森林质量还有改善的空间,但各地曾经荒芜的山头都绿起来了,或是苍翠欲滴的树林,或是绿野无边的草原。

  从赫章去往海雀村的路上,途经辅处、可乐等乡镇,一路上翻过若干山梁子,均是青山隐隐林海茫茫。对比之下,八十年代中期的赫章县新民梁子,数十公里的山梁可谓寸草不生,下雨则浊流滚滚,晴天则风沙漫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妈姑镇土法冶炼使生态遭受毁灭性破坏,土地千疮百孔,天空烟尘滚滚到了看不见太阳的程度。进入新世纪,赫章铅锌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镇党政办负责人徐剑说,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人工造林、人促封育、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妈姑镇累计造林超过4万亩,现森林面积总共有10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

  在水塘村800多亩华山松树林下,60岁的汪牛儿正在放牛。他说,过去这片地种苦荞土豆,退耕还林后,“地少点,但收入还是增长,越来越好,政策不敢讲(注:意思是政策好得没话说)。”

  在威宁自治县,记者走访了盐仓镇、玉龙镇、海拉乡、哲觉镇、石门乡、草海镇等乡镇,无意中正好等于威宁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总体来说植被情况相比过去得到巨大的改善。

  盐仓镇是乌江源头,过去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上世纪80年代,威宁乱开垦的现象非常泛滥,百草坪一带方圆二十多万亩草坪,被开垦成耕地无人过问。6月26日,记者途经这里看到,牛羊成群,一派草原牧歌的新景象。时值端午假期,百草坪游客如云,尽情享受草原风光。

  石门乡的目标是森林覆盖率今年达到50%,站在乡政府楼上远眺或者最远的团结村山梁子上俯瞰,周围都是一片郁郁葱葱。过去,当地小煤窑很多,树木只要有腿粗就会被砍去做隧道的顶木,如今所有小煤窑都已根据不断上调的政策门槛而陆续关闭。

  毕节人有股子狠劲,开荒的时候战天斗地,种树的时候也惊天动地,涌现了很多像文朝荣、史良清、胡索文、项德祥这样爱树如命的人。

  1987年毕节森林覆盖率只有14.94%,2009年达到38.75%,2019年预计森林覆盖率达57%。也就说,毕节市用了22年的时间将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24个百分点,然后,又在十年内提高了18个百分点。

  黔西北荒山再绿,只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序曲。在乡村振兴的下半程,贵州会越来越绿,越来越美,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肖郎平 谢巍娥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