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榕江县合作社与信用社“联姻”碰出“新火花”

阳光合作社走上“阳光大道”

  盛夏,榕江县阳光女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进入了收获季,合作社负责人杨求仙每天天不亮就到基地,和社员们一起采摘新鲜蔬菜。

  “我们自己的产业,干起来都有劲。”把额头的汗水一抹,杨求仙又弯腰干活了。

  榕江县阳光女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古州镇月寨村五组和七组56名留守妇女组建成立的村集体合作社,依托车江万亩坝区资源,集中连片发展产业。

  2017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一腔热血,“我们觉得只要选好产业,种出来后能卖掉就行。”

  然而,合作社实际运转起来后,大家才发现,心情并不“阳光”。“财务管理、占股分红、贷款等一堆问题都来了,真的是伤脑筋。”谈及发展中遇到的一道道难题,杨求仙眉头紧锁。

  阳光女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难题并非个例,榕江县其他合作社在发展中或多或少都曾遭遇。

  “我们从小在农村长大,没多少文化,这些账目根本不会规范记录,弄成了糊涂账。”榕江县富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杨华感慨地说。

  据榕江县相关部门调查发现,长期以来,榕江县合作社存在产业不明、账簿不清、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谋划欠缺、动力不足;思想落后、信息闭塞、认识不深;文化偏低、管理松散,能力不足等情况,造成了不懂记账,不懂管理、专业化水平偏低以及“自由、散漫、无序、将就”的经营乱象。数据显示,榕江县有681家合作社,正常运营的合作社只有342家。

  为改变当前的困境和现状,榕江县围绕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按照“五步工作法”,创新实施“社社(行)联建”,打通农村生产力微观单元壁垒,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发展质量,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收蓄资金,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为持续稳定脱贫、 实现乡村振兴探索一条新路。

  今年2月,榕江县正式启动“社社(行)联建”,对“产业指导员”和“财务指导员”进行系统培训,让“两员”指导和帮助合作社选择产业发展、建立财务制度、规范收支记账,促进合作社“产业科学、信用优良、运转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指导员”帮助合作社解决了“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自开展“社社(行)联建”以来,在“产业指导员”的帮助下,榕江县74.26%的合作社投身县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劳务就业累计2249人次、实现增收2196.76万元,解决贫困户1311人就业,帮助增收1151.6万元。

  “财务指导员”指导帮助合作社有效解决“不知道怎么记账”“不知怎么填写支票”等问题。截至7月7日,榕江合作社已有278家明确了财务人员、建立了财务制度、规范了账本和资金记账。

  与此同时,榕江县信用社为合作社畅通融资渠道,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深扶贷”“复工战役贷”“易居贷”“决胜脱贫贷”等信贷产品,82家合作社的股东在信用社获得以上产品贷款,累计金额达4881.98万元,为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复工复产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联建,在信用社“产业指导员”和“财务指导员”的帮助下,榕江县阳光女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阳光大道”。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65户2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8人),每户每月可实现3700元的纯收入,并带动了坝区附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8名搬迁群众常年在合作社基地务工。

  “多亏了联建,现在看着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我们自己干着也有信心了,心踏实多了,等明年春天准备再扩大些种植面积。”杨求仙信心满满地说。

榕江县阳光女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妇女正在收西红柿。刘进银  摄

村民挑着两筐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刘进银  摄

村民们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刘进银  摄

村民正忙着装筐。刘进银  摄

村民将一筐筐新鲜的西红柿装车运往集市上销售。刘进银  摄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熊诚  陈丹  李卓檬

责任编辑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