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时评 | 陆青剑:文脉延传在于毛细血管如意舒张



  点点滴滴的积累,丝丝缕缕的缠绕,时空辗转之下,文脉的气息在历史的轨道中坚定地绵延出一派风景。不管在贵州民族大学采访,还是在贵阳五中和贵阳市省府路小学探寻,记者目光所及,就是这样的风景再现。人们把自己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理解,贯彻在实际的行动中,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班10多年来的力量加持,贵阳五中把非遗传承力列为校本课程的办学主张,贵阳市省府路小学用诵读经典诗文的形式让传承变得具体实在,这些触手可及的努力,其意义不仅仅是丰富校园文化,重要的是让贵州这片土地的呼吸因此变得更加充盈,每个细微的情事折射出执念的态度。


  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但从历史深处我们看到,其实它的“样貌”并不模糊。《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概念,指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文化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用赘述,当一个族群走向繁荣的时候,原因肯定是文化在其中所产生的催化、凝聚和推动作用。当历史云烟转换成既成事实的传统,传承的使命就变成了文化的支撑。贵州这些年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说明,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间,人们出于对土地、对家园的热爱和念想,总是不遗余力地做出与往昔时光相呼应的具体动作,让过去与现在和将来连贯成一体。这些动作构成了一根根毛细血管,根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生发“这是我的家园”的深情呼唤。


  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不在,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非遗”构成了庞大的文化序列。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撮泰吉、水族马尾绣工艺、安顺地戏、玉屏箫笛等这些“毛细血管”,无一不闪耀出贵州人民的智慧,它们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日常的朴素光景,也构成了一种重大的内心命题,策动人们追求美好,制造幸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正是在这样的内心映照下不断递进。


  而如何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缥缈的想象变为具体的现实,需要像贵州民大、贵阳五中、贵阳市省府路小学那样的坚定执念,这种执念决定精神向往能否持续不断地达成、“焊接”,也决定文脉的路径能否走得更远。贵州文气丰沛,我们相信若干年后人们对现在的评价,不仅仅限于一场文化活动,一次文化之旅。


  行走贵州,触及那些勃动不已的“毛细血管”,感受那些浸弥大地的丰沛文气,悄然冒起的愉悦妙不可言。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陆青剑

  责任编辑 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