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这山 这水 这城———论剑铜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旨在更好地编制“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推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主题的“铜仁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日前在铜仁举行,论坛采取“主旨演讲 + 高端对话”模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投融资机构代表等近200人出席论坛。在论坛上,各种思路观念大交锋,思想火花大碰撞,大刀阔斧提炼出招法指点桃源铜仁——


  这山 这水 这城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446.jpg

  山环水绕的铜仁主城区一瞥


  青山中,绿水边……


  一年四季,梵山净水间处处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铜仁,是沈从文笔下的最美边城,也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1.8万平方公里的铜仁大地处处山清水秀,10个区县城城都有穿城秀水,村村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其中,武陵之源梵净山荣膺“中国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全国十大生态旅游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殊荣,如诗如画的锦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城市河流”。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绿水青山。当前,我市正在全力以赴推进“一区五地”奋斗目标,聚力打造人文铜仁、和谐铜仁和幸福铜仁新标杆。


  时值仲夏,前来铜仁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论剑”锦江河畔,纷纷发表真知灼见纵论新型城镇化,为逐梦前行的“一区五地”高质量发展加油。


  新型城镇化需协同推进


  在论坛上,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烟台大学教授、硕导生导师王刚发表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再解读》主旨演讲。他的报告从历程、背景和人的维度三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源起、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四化同步”是当前纾解我国主要问题和症结的关键;实现“四化”互动协调融合,建立好互为支撑的体制机制,拿捏好“度”,掌握好节奏和节点,则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等观点。发出了走好新型城镇化,要充分尊重城镇自然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被动等待。而要积极调控,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城市更新、信息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方面面,瞻前顾后,左右捭阖,绵绵用力、久久用工的告诫。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主要特征有: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更多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


  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按照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城镇化50%左右具有门槛效应,是“智力城镇化”和“体力城镇化”的分水岭,也是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跨过城镇化率50%之后,无一例外都完成了“智力攀岩”过程。而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国家,如阿根廷、墨西哥、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以南美洲和东欧剧变国家为主,则经济社会陷入泥潭。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455.jpg

  铜仁市副市长叶栋槺致辞


  所谓“智力攀岩”是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靠智力化、资本化的产业为支撑,走创新、科技的高附加值经济发展道路,国家走上理性的发展道路,而体力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则是依靠能源、资源、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产业,其劳动附加值低,整体表现依托消耗大量资源能耗发展,国家容易陷入动荡的发展局势。所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转型,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智力创新为导向。像墨西哥、巴西这些国家至今仍陷落在“非智力沼泽”中,社会动荡频发、环境问题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这就是“城镇化陷阱”。


  “我们的城镇化路径要实现‘智力攀岩’,首先就是走新型工业化,同时推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当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未必即是完成‘智力攀岩’,只能说这构建了‘底层逻辑’,任重道远。”王刚直言,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从参照我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轨迹、观摩全球城镇化趋势和探索城镇化未来路径,王刚认为应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其一,“四化同步”是当前纾解我国主要问题和症结的关键。如何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除了建立好互为支撑的体制机制,拿捏好“度”,掌握好节奏和节点,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其二,建立广阔的区域视野,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和管理框架,以人口流动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以城市安全为基点,积极调控与引导,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科学合理体系建构过程,也是流动人口有序转移城镇化的过程。


  其三,我国大多数城市由于多年的增量发展,规模的边际效应与负效应开始显现,粗放式土地利用应向集约化过程转变,城市与经济发展相适配,优先解决存量,精明收缩,有序引导增量,实现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领域除了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存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技术路径,也应关注城市治理结构和相关财税制度配套改革。


  其四,虽然城乡二元结构为危机软着陆提供韧性空间,但也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果对此问题犹豫不决,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和症结也无法破解。农民城镇化和土地流转是长期趋势,需要构建“一提一推”的合力,“一提”是城市层面需要解决农民身份与待遇问题,“一推”是农村层面应保证其应有的权益,了却后顾之忧。这个过程类型甄别对待,节奏不疾不徐,规划界则需要配合政策寻求相应的空间载体,比如进城的住房规划、公共设施布局、农村领域的迁村并点、产业规划等。


  编织铜仁“山水城”美好画卷的关键纽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哪里去?


  在论坛上,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华松强调,一个城市应该如同一个人一样要有温度,要让灵魂相伴远行。


  毛华松在《“一带双核”旅游发展与特色城镇化的协同策略研究》的主旨演讲报告中,他结合“一带双核”战略规划思考,立足“一带”沿线淳朴的农耕文化、九曲十八弯的自然风光、东西片区协同发展的通道功能,以“快进慢出”的旅游建设为目标,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基底保护”“景村联动的组团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地域人文的内涵挖掘与彰显”“景区-社区共享的服务配套完善”等建设策略,并以此为契机,探析在旅游产业建设推动下的乡村就地就近新型城镇化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倡导通过发展模式创新,探寻多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创新性地提出城乡一体化等一批先进理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持续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毛华松强调,新型城镇化特点有下述几点:


  视野的拓展——城乡统筹:新理念一改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将乡村纳入到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使有条件的农村达到城市化转型标准,最终使大部分农村实现现代化。


  目的的转变——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再倡导为了“城市化”把农民赶进城,把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搞新的人口大迁徙。而是更加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需求,提倡就地城镇化,使农村产业就地实现转型,村民就业就地得到解决,就地享受到场镇化发展红利。


  驱动力的创新——探寻新动能:不再单一依靠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在产业发展上应充分体现当地的资源特色,探寻驱动城镇化高效发展的新动能,因地制宜地实现产业生态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够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突显鲜明的地域特征。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502.jpg

  论坛主讲嘉宾与与会代表进行交流


  近年,随着全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国民旅游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国内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新驱动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毛华松认为,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强大动能。特别是,自驾出行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占比提升,使旅游产业能够强力驱动。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具引擎效应的重要抓手,它带动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为城镇化道路提供了一条高效的“非工业化”的模式路径。特别是对于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必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华松指出,铜仁作为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正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现有两大驱动——


  战略驱动:贯彻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铜仁工作的指示批示要求,促进武陵山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协作。武陵山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提出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


  铜仁战略:以“五城联创”为抓手,打造“国家园林城市”为主线,努力建设西南地区宜居名城。目标把铜仁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在铜仁“一区五地”建设中,支撑铜仁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两个旅游发展极,分别是最具影响的“世界级”旅游名片——梵净山;最具潜力的城市旅游名片——铜仁古城。


  在梵净山、铜仁古城两极之间的“锦江河一带”旅游资源突出,犹如山水人文画卷。全长约85公里,辐射范围约150平方公里,沿线山水相依 、景田相望 、农旅相生和文产相融。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507.png

  风景秀丽的梵净山一角


  沿线自然资源丰富,品味极高:“锦江河一带”贯穿,沿线山水林田村相互交融,资源类型丰富,并颇具特质。


  沿线人文资源存量充沛,传承完好:沿线分布大量传统古建,是文化彰显的重要基点。


  “锦江河一带”是未来联动“两极”,区域融合发展,助力铜仁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胜地的战略高地。同时,沿线涉及2个区、3个镇、21个村及若干居民组,在在沿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探寻旅游产业与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毛华松强调,“锦江河一带”是激活梵净山、铜仁古城“双核”、编织铜仁“山水城”美好画卷的关键纽带,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与兴奋点。


  从新型城镇化战略考量,需要从四大方面进行思考与布局:


  其一,多元的旅游建设模式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


  其二,旅游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城乡居住品质。


  其三,地域人文的保护与彰显强化城乡精神内核。


  其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美丽家园建设。


  今年6月27日,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印发了《贵州省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山地旅游和国内一流的度假康养“双一流”目的地,并明确贵州旅游业近三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目标到2022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2%。由此预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模式势必在贵州各地未来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风行船、借梯登高,铜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


  山地新型城镇化的铜仁路径与蓝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在论坛上,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博士吴琳发表了《基于认知科学的城镇化人居环境空间发展前沿》主旨演讲。她的报告指出,在新型城镇化形势下,从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IS、AR、VR、Web的聚落空间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认知科学与空间图示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国内的新动向,分别从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论述城市空间的决策、设计与分析方法。这些前沿的思想和方法会带来一定的变革,希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511.jpg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以多彩贵州城、时光贵州、乡愁贵州、丹寨小镇等为案例,吴琳强调“天人合一、和合化生”,联动耦合,能自我修复,和环境共融,能和新生事物主动结合,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秉承文化基因,有传统也有创新,努力建设“空间宜居、丰富趣味”的城镇。


  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贵州省规划院院长、研究员单晓刚在论坛上强调,城镇规划务必坚持国土空间规划,紧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战略和脱贫攻坚战,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城镇化。


  单晓刚发表了《贵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规划路径》的主旨演讲。他在报告中分析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与形势以及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与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引出贵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与目标,并针对铜仁发展实际提出规划路径和对策,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514.jpg

  铜仁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瑜作为主讲嘉宾代表发言


  根植铜仁、服务铜仁和建设铜仁,一直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铜仁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兰瑜一如既往的追求。


  在论坛上,兰瑜以著名作家贾平凹《说铜仁》一文中“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开篇表达了自己对故土家园的热爱!还分享了她收存的铜仁山水和城镇的一些照片,让与会人员感受了铜仁的美好与缺憾、梦想与阵痛、坚韧与向往等等。


  兰瑜发表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铜仁市中心城区运行调查报告的思考》的主旨演讲。她在报告中基于切身的调研分析,以高度的职业使命感,阐述了铜仁中心城市高速建设发展下埋藏的系列问题矛盾,指出了这些问题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发出了要化解这些问题与矛盾,必须转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呼吁。同时,提出了转变发展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最近几年,我市紧扣“一区五地”奋斗目标,践行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着力构建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打造内陆开放要地;着力构建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打造安居乐业福地;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风清气正净地的五大战略重点。


  其间,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决定(》《铜仁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铜仁市锦江河流域保护条例》《铜仁主城区城市功能提升三年攻坚实施意见》《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为加快建设“武陵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凝聚了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我围绕“武陵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一手抓规模扩大,功能完善,提升生产能力等城市发展工作,一手抓绿水青山和秀山美水景城浑然一体的格局保护,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微信图片_20200716124517.jpg

  市领导叶栋槺、谢卫等出席论坛


  10来,我市建成区扩大了3.8倍,总面积达54.3平方公里,人口扩大了2.5倍  达52.8万人。放眼俯瞰,川硐片区已基本成型,灯塔片区初具规模,凉湾片区高楼多见,大兴片区住宅成群,谢桥片区基本填满,老城区高楼鳞次栉比,万山镇已成功转型,大城市空间格局已成。


  “我们通过40年铜仁城市规划建设技术服务,积累了丰厚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信息,培育了浓厚的城市主人翁情怀。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的集体意识。”兰瑜说,“大量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信息整合发酵,催生了我们关注城市健康发展问题,由此在市委、政府的加强领导下,在市自然资源局和各方面的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心城区运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窥探到城市高速发展下隐藏的系列问题,预判其将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声音。”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切入铜仁新型城镇化的“诗与远方”,兰瑜认为,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背景下,谋划铜仁新动力、解决铜仁老问题,铜仁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要坚持以“山城一体、城水交融”为理念,坚持以“五城联创”为抓手,做好“小桥流水、小家碧玉、小城故事”文章,全力提升品质、品位、品牌,推进宜业宜居宜游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加快实现“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多彩贵州新未来铜仁篇章!


记者 张勇 陈林 李桃红

来源 梵净云天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 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