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多彩贵州·相约2020】毕节扶贫车间让新市民梦想起航



02_02_0946.jpg


  “先打三个短针,然后减针,又打三个短针,继续减针,一共七次循环往复,收口就会很漂亮……”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社区扶贫车间内,27岁的张碧芬耐心地教身旁大姐毛织饰品的手工制作技巧,不大的房间里,十几名女工围桌而坐,紧张地赶制着客户订单。


1.jpg


  近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记者团走进贵州省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社区,了解搬出大山后的村民如何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转变。


  巾帼扶贫车间、励志扶贫车间、就业扶贫车间……在柏杨林街道上,一排排写着“扶贫车间”的门面,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jpg


  走近一看,一间门面内2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整齐地坐在各自工位前,正热火朝天地赶制一批订单。工人王敏正忙着加工耳机数据线,车间采取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她干得很有劲。


  “很高兴可以在这里上班,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能多挣一份钱,而且还能照顾家,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王敏坐在工位上,戴着口罩难掩欣喜之情。


  就业有门路,创业也有出路。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龙洞村龙洞组村民孔维怀就在家乡实践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3.jpg


  因为农村老家田地坡度大,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多年前,孔维怀选择到江苏的电子元件厂打工学技术。后来,掌握些经验后的孔维怀回到毕节市两次创业但都没有成功,因为怀揣创业梦想,搬进柏杨林新家后的孔维怀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在柏杨林街道,他得到了许多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上多年的创业经验,孔维怀信心倍增,从江苏引进了电子元件加工的订单,办起了现在的扶贫车间。因为质量过硬,产品不愁销路,公司逐渐步入正轨。


4.jpg


  现在,孔维怀在柏杨林街道经营着一家电子公司,“低保不能吃一辈子,最终得靠自己努力。街道给了我这么多关心和帮助,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不仅自己致富,更要带动乡邻一块发展。”孔维怀笑着说。


  张碧芬、王敏、孔维怀是柏杨林街道搬迁群众创业就业的典型代表,离开大山后,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村民变成了新市民,他们从思想意识、就业能力到生活生产方式上都有了转变。


5.jpg


  “我们的扶贫车间主要从事服装加工、藤艺制作、手工产品制作等,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群众稍加学习就可以上岗,很大程度解决了居民就近就业难题。”柏杨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付立武说。


  现在,扶贫车间主要采取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拓展居家就业方式,搬迁群众可以将产品领回家加工,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更能带动周边的群众就地就业,促进搬迁群众增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切实保障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雅萌 庞博 邓刚 高航

编辑 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