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高考回忆录 | 杨建强:记得1980年夏天的“报考召唤”

  编者按:从1977到2020,高考,这一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是一扇攸关个人、国家、民族前途未来的命运之门。如今这扇门再次开启,其裹挟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惊人威势,负荷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无限希冀,承载着“一考定胜负”的沉重压力,让我们通过那些年、那些人的高考故事、内心感悟、命运变迁,回望40年高考路。


  “今年高考开始报名了,请各位要参加高考的同学选好志愿学校并交一张照片给老师报名。”1980年的夏天,17岁的杨建强在贵州遵义市赤水一中高二一班的教室里听着老师的“报考召唤”兴奋不已。


IMG_2183(20200707-020119).JPG

  1980年杨建强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  杨建强供图


  放学回家后,他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父亲。随后,带着几毛钱就迫不及待地跑到照相馆拍了照,第二天上学立马把照片交给了老师。顺利完成了高考报名后,这个一心想去外面世界求学的青年,心里才踏实下来。


  1980年7月7日上午八点,杨建强走进考场。“我们那时候高考,不像现在感觉这么有仪式感,好像就是换了个教室做作业。父亲也没有送我去考试,我考完回家后还和往常一样给弟弟妹妹做饭吃。”


  那时候的杨建强觉得高考只是人生中要经历一件的事,心态十分平和。但受家中上过大学的姨妈的影响,从小便被知识的芬芳所吸引。


IMG_2179(20200707-015206).JPG

  杨建强在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上课时与飞机的合影  杨建强供图


  在家乡的上空时常有飞机飞过,幼小的杨建强在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就要近距离地看看飞机。


  心中有个“飞机梦”的他,终于在高考后的一个月收到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现南昌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那个年代考上个大学真的是好自豪的事,我们班是特优班,一个班里五十多个同学,最后考上大学的只有二三十个,其他班考上的就更少了。”


IMG_2178(20200707-015206).JPG


  当时的条件,没有“当日达”的飞机、高铁,要从贵州赤水去江西南昌读大学的杨建强,一个人扛着打包的被子和行李,从赤水坐船到重庆朱杨溪,再坐火车到重庆转到江西向潭,最终到达南昌,这一路要折腾个三四天。


IMG_2175(20200707-015156).JPG

  杨建强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本科毕业的学位证  杨建强供图


  到了学校,亲切的老师和同学、宽敞的教室、专业的知识课程……他感觉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拼命学习着。“我们读大学时除了周末,平时都不能出去玩,每天还有晚自习,娱乐方式就是在学校打打球。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可能是现在的学生无法想象的,高考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十分珍惜。”


  1984年7月,杨建强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毕业后。本着“哪里来读书就分配回哪里”的原则,他回到了贵州参加三线建设。


  大学里,学习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的他先后在贵阳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热表分厂、贵阳枫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从事航空材料防护方面的工作。


  回首往事如梦。40年前的今天,杨建强正在考上里奋笔疾书;40年后的今天,杨建强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坚守。


IMG_2180(20200707-015214).JPG

  杨建强的工作证  杨建强供图


  这40年来,他所学到的丰富知识,所经历的人生阅历都是一辈子的人生财富。在杨建强看来,这一切都要感谢高考,是高考帮他打开了走向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没有高考,或许我这一辈子就在老家种种地、跑跑船,更或者像我这样的小身板工作都找不到。一张考卷给了那个年代想要改变命运的青年学子一个公平的机会,在今日,高考仍然是大部分人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仍然给莘莘学子们期许美好未来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舞台。”杨建强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诗雨

编辑 杨羽